创新审美画境,熔铸民族精神
——“画语诠·新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论坛”系列学术活动评述
2017-08-30YaoFeng
姚 风/Yao Feng
编者按: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画语诠•新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论坛”系列学术活动,由三展一会组成,以“画语诠•新语境”为主题,以花鸟画教学为主体,以搭建中国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平台为主旨,以探讨新时期中国画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创新提供花鸟画教学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新思路,更有力度地传承、传播优秀的民族绘画艺术。本文作者就论坛展开的系列活动进行评述,借由对活动主题及展呈具体内容的剖析阐释,凝练总结了中国花鸟画在长足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与民族精神,也将花鸟画教学古往今来之衍变及学科创新型建设成果加以记录,以飨后学。
展览链接:
画语诠·新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论坛系列学术活动
展期:2017年3月10日—16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顾问:许江、钱晓芳、尉晓榕
策划人:韩璐、刘海勇、卢勇
理论支持:任道斌、毛建波、孔令伟
2017年3月1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画语诠•新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论坛”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此次系列学术活动由三展一会组成,包括“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在职教师作品交流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藏花鸟画教学范本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经典教材•卢坤峰《墨兰说》示范图例展”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学术研讨会”。
本次论坛系列活动以“画语诠•新语境”为主题,是对画面语言及产生的新语境之意的诠释。与之配合的海报设计也是颇具新意,海报上“语”字被重合在一起,因此产生了另一种解读:“画言诠”“新吾境”,即对绘画语言的诠释是自我的。“言”“吾”都只占了一半的空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因为空间而更意蕴深长。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以花鸟画教学为主体,以搭建中国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平台为主旨,以探讨新时期中国画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在“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下,通过赓续经典,集思广益,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绘画艺术;基于对中国花鸟画的美学传统和教学现状的关切和思考,着眼于当下花鸟画家们诉诸笔端的文化理想及美学境界,通过求同存异,创新发展,提升和提供花鸟画教学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新思路。
霍春阳 出水荷风 中国艺术研究院
韩璐 上善若水 中国美术学院
卢勇 中国美术学院
周青 花语间 中国美术学院
孔六庆 晨雾初起 南京艺术学院
张立辰 荷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在书面贺辞中谈道:“来自全国各地美术界和花鸟画坛的高手名将齐聚,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学术论坛这个平台上,我们以对话代替独白,以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来达到我们相同的艺术信念和理想;数百幅来自全国十五所高等艺术院校师生的花鸟画精品在这里展出,展现了我国当代美术界和花鸟画坛在艺术创作上所树立的精品意识,在探索新时期里花鸟画题材、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艺术风格过程中的创造热情。老中青年三代艺术家队伍在这个活动中的亮相,也必将为中国花鸟画这个历史悠久的学术谱系增添新的光辉。”同时,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系主任沈浩宣读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书面贺辞中说道:“中国花鸟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内涵。此次,十五所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共同就中国花鸟画的艺术与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是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和画坛的一件盛事,更是我国当代文化艺术多元化、全方位发展并彰显优秀成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双重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新形势下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已经形成多角度、多层面探索的新格局,为高等艺术院校和艺术教育界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带来新的巨大机遇,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更新观念,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全面推进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画学科繁荣发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说:“此次活动体现了‘无墙’‘无界’的精神,无墙是要开放我们的院墙,广阔地交流,无界就是学科的跨界。地不分八方,学不限六艺,心不设坎限,这是无界之境,而‘域’亦在其中。我们正以‘无墙无界’的努力去发动‘有墙有域’的中国画教育与研创的全部生命内力。我们的福报是可以预见的。我们仍觊觎前贤的高度,但我们已确实扩展了广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本次活动策展人之一的韩璐提出举办此次活动需要有三个“共”:“共识、共享、共赢”。首先对于这次“画语诠•新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学术论坛”应该要有一个共识,以花鸟画教学为主体,以搭建中国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平台为主旨,以探讨新时期中国画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上的共享,例如藏画文献,还有师资力量的共享。例如“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在职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藏花鸟画教学范本展”。通过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绘画艺术,通过求同存异,创新发展,提升和提供花鸟画教学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新思路,最终达成共赢。
参展的十五所艺术院校所集的花鸟画作品诠释着参与者们于新语境下的中国花鸟画教学与研创的历史沿革与种种生成,而对传统的继承,李可染曾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也必须要在传统脉络之下延续与传承,传统是通往中国画的必经之途。有传统才有根基,在此基础上的传承和突破才更具意义。同时指向探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途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植于内部文心诗性、民族精神,关注外部时代呼吸、创新画境,互为表里地架构为中国花鸟画可续璀璨的原动力。在传承民族优秀美术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彰显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自觉、自信,以及对于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自强不息的艺术精神。如吴昌硕“以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创造精神,穷究金石文字之源,领悟古代工匠艺术家那种凿开混沌、开天辟地的原创精神及其作品之所以‘长留太古春’的奥秘,以超越时空而浩气长存的淋漓元气,驱遣来自明清个性派特别是扬州八怪的艺术,发扬其雄放奇崛而洗汰其颓然自放,以单纯的形式,沉厚的色彩,历劫不磨的旺盛活力与浩博俊伟的饱满精神,刷新了写意花鸟的意蕴,丰富了写实花鸟画的语言,表现了高亢的民族精神”。①而潘天寿从对花鸟画艺术创造的不同角度出发,其水墨写意“发展了明清个性派的纵逸,但不求躁动而尚静穆,在静穆而雄阔的境界中追求深沉雄大的格局与‘一味霸悍’和‘心雄万夫’的永恒而崇高的文化精神”。②是文化精神与学养使得潘天寿作画格调高迈。当代花鸟画家在坚守民族优秀花鸟画传统或精研古法、将传统风格与个人面貌相结合时,既有古典内涵又有时代新意。林风眠的彩墨画“力图把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派甚至立体派的结构方法、汉唐绘画的线描、民间艺术的造型结合起来。其花鸟、静物、风景和仕女作品,能把生命的种种体验包括人生痛感纳入孤寂的诗意表现,是迄今融合中西艺术最具深度与感染力的艺术家”。③吴昌硕、潘天寿、林风眠等花鸟画家及其作品对当代花鸟画的教学传承有着深重影响,促使现代花鸟画研创将传统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气息和新的表现方法融入花鸟画艺术的古今转型,各学院花鸟画教学以饱含与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情相吻合的笔意创作出有较高意境、气韵、格调的花鸟画作品,如本次参展的部分作品:中国美术学院韩璐的《上善若水》“落墨造物需显灵气,画格移韵求诸清气;为丹青绘事者,首要当知画得灵气于造化,复得清气于诗书,清灵二气相合后始见神能妙造,终归
于静气,画有静气方可言逸,逸者,四品首境是也。居巧思拙,熟后求生,混沌笔开,大逸澄怀。抒天地动静于胸臆,发翰墨咫尺于千里。人生志老得美旷豁达之胸襟,落墨行文置怀思于宁静中而后致远”。画面中用笔率真而飘逸,造境静谧而诗意,似有鲜活的生命,轻松、潇洒、放逸、自然,却无烟尘俗气,颇得“天工巧造,素以为绚”的韵致。线条节奏清晰,用笔虚实有变,构图注重表现花鸟画中“写”的绘画精神。足见韩璐花鸟画功力之精深,工意兼具且富有书卷逸气,境界高华,心师造化,格逸境空,题跋隽永。
于光华 留得残荷听雨声 中央美术学院
陈运权 素叶分辉 53×7.8cm 纸本 湖北美术学院 2016年
何水发 耀艳凤凰花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江宏伟1999年创作的《春风初动》运用“洗染而能有雅格”形成工笔花鸟的新格局风貌。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的大写意作品《荷》淋漓豪放,劲健华滋,同时他也一直引领着后辈和同道们,在中国画学术的探讨和研究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地使中国画教学在新的时代向前推进。他对中国画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发展一直有着整体的关注、宏观的思考和全面的把握。在充分保留了传统水墨文人画精华的基础上,坚守但不囿于传统花鸟画文化理念的价值底线,在大写意花鸟画的技术层面和形式语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拓展。中央美术学院姚舜熙1999年创作的作品《骄阳之一》画面内涵充盈,植物枝叶饱满,洋溢着自然生机,蓬勃盎然。不仅是在花鸟画艺术创作实践上,姚舜熙在花鸟画理论学术视野上也颇有建树。范迪安曾评价他所研究的花鸟画论:“不仅在教学上发挥了作用,也对研究中国花鸟画传统的体系性价值和特色做出梳理,阐发了自己的许多思考和见解。以文入画,以研先行,在他的艺术实践方式上是一个鲜明的特色,由此,更加明确了他的实践路向。作为改革开放时代走向研究和创作领域的画家,他也一向关注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努力思考中国画传承与创新这个时代课题,尤其在花鸟画的当代发展上投入了大量思考与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就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花鸟画创作方向,那就是从传统的折枝花鸟朝向表达花鸟生态的‘大花鸟’境界,将继承宋元时期的花鸟画风貌与展现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种学术意识使得他更宽阔地感受自然花鸟和所生成的环境,对花鸟世界整体观照。”
彭小冲 瑞雪 68×136cm 中国美术学院 2016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霍春阳的作品《出水荷风》平淡至朴,境界悠远,线条简约,赋色淡雅,讲究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霍春阳从花鸟画艺术入手,深入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之中,在艺术创作中为当代花鸟画家们如何承接传统树立了典范。霍春阳先生既反对流于表面地模仿古人,更不屈从于对时代创新的简单迎合,而是努力于点滴之间感悟传统绘画和传统民族精神的文化高度,以扩充自己的艺术格局,使其花鸟画创作彰显出深度与活力。
南京艺术学院孔六庆的作品《晨雾初起》画面清新雅致,几片淡雅的荷叶,配以几只莲蓬,或静水如镜,或清风而过,湖水涟漪,所造之境,淡雅中透着清新,安静中蕴着祥和,呈现一种清淡、清空之美。正如他在2004年《秋荷无声图卷》的自跋中所言:“学术研究自然而然地给予了我清雅、淡远的画面格调,这是十年前我怎么也想不到的,至于为什么,大概是清冷的书斋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我清淡的心境吧。”孔六庆在花鸟画教学上主张:绘画实践的感性与匠性,只有用学术的理性思辨精神激活才能上格调层次。灵性发现是创作实践的灵魂,特征是尊重感受下的主观美感秩序语言之表达。共同点是:各具的独立思想精神皆在“大道至简”处发微。
鲁迅美术学院张晖的作品《春夏秋冬图》画面中的竹以汉魏碑和金石入笔,竹竿取势遒劲刚强。竹叶则意至笔随、狂放不羁。竹叶长短宽窄统一于草书笔法,率意有致,在长期的探寻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画风。古人有言“一世兰、半世竹”,言下之意就是写兰竹要笔笔见功夫,叶叶讲理法,同时又要表现出个人感受,赋予其精神内涵。也正是张晖所说的“人文的自然”。张晖认为:在感悟自然、表现作者真实感受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艺术语言,无须舍本求末追求风格和所谓的个性。写意画要具有精气神,写意表象是写,但是形散神不散,核心精髓是“工”也就是收,要笔笔见精神。以上列举的部分参展作品大体上反映了当今花鸟画教学体系发展的成就,众多花鸟画画家将传统民族精神与时代气息及新的表现方法相融合,阐释了花鸟画艺术的创新审美画境和现代魅力,呈现了花鸟画创作的风格样式与笔墨趣味,体现了日趋多元的繁荣景象。
天津美术学院周午生的作品《晨曦》,画面构图优美,色彩清雅,既有没骨法引人注目之处,又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眼光,从而构成其雅致恬淡的个人画风。他运用传统的没骨画法,从水、色、墨、笔等四个要点上来把握,而周午生的婉约和他不激不厉的性格,使得画家对水的运用恰到好处,从而使其色彩鲜活,丰富灵动;在色彩上的运用,没骨花卉是“以色为上”的表现语言,“用色如用墨”。周午生用色的高妙之处在于把色处理得如水墨之高雅。“变墨法为彩法点染而就”,强调用笔的重要性,“在极似中求不似”,追神韵达妙趣,其味妙不可言,无论是墨还是色,或是水、色、墨混合,或写,或点,或染,他都要求笔笔有“形”,笔笔写出。自然而然地使笔之形态与事物的结构相吻合,笔色点染的韵致含蓄而不拘谨,光彩而不华靡,又不斤斤计较于自然之“形”。故作品既淡逸又雅正,耐看耐读,令人反复琢磨,体味再三。周午生在《我对花卉没骨法的一些想法》中说过:“历代创新大家,多吸收没骨法以蘖新生。”
在与展览同期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学术研讨会”中,围绕作品的创作展开到整体花鸟画教学的多样性现状,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交流。大家尤其关注的是当代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的问题、对策与反思,以及创作的现状、内涵,花鸟画创作如何与时俱进地体现“民族精神”等问题。与会者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家薛永年以“花鸟画传统散议”为题,在“意趣与齐物”中谈到中国花鸟画讲意趣,意趣又反映了人和花鸟的情感联系。在“象外之意”中讲到其含义,指好的花鸟画意在象外,余味无穷。而象外意的表达,既要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又要利用文化积淀,给以新的阐发。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姜宝林在研讨会上强调,中国画应该体现民族特点,才能屹立于世界,而不能用西方艺术规律、西方艺术词汇来理解和解释中国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孔六庆在发言时讲道:“一、什么是中国画?二、我们该如何做?这两个问题对所有问题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先说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精粹的笔墨表现,这是中国画。第一,什么是中国?要有三点内涵。一、历史的悠久性;二、文化的大陆性;三、思想的自然性。这三点是中国的文化性质,以此为基础可以谈论中国画。第二,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粹?在所说三点性质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代表如儒道佛思想等,是中国文化精粹。该精粹决定了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所做事情。第三,笔墨表现。文化表达有文字的,有非文字的。我们绘画表达的非文字就靠笔墨语言。在中国文化精粹的深邃思想下,我们的思想表达,全在笔墨之中。这样的笔墨如何去实现,南齐谢赫《画品》里边有了很清晰的表述,那就是‘六法’。‘六法’谁都知道,但统摄六法的是什么呢?谢赫是如何表述的呢?他总结出来四个字:穷理尽性。这四个字,是谢赫对于整个‘六法’的统摄,也就成为我们南京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何做?我们是大学,大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清晰理性的学术思辨精神之充满。其实,在不少学校的花鸟画作品中,我感到清晰理性的学术思辨精神得好好加强,例如把插图、儿童画、装饰画的语言技法拿来画花鸟画,还认为是创新,实在值得商榷!要知道这是全国高校的中国花鸟画教学论坛,在专业论坛上,只有明白中国花鸟画专业的特殊性,才具有我们学术讨论的价值性。我们应该牢牢地树立清晰理性的学术思辨精神。”
中国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体例的衍变有着自身特定的规律。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有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相较于人物画、山水画而言,在感受大自然的时序变化尤其是“借物咏怀”以观照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上,花鸟画具有某种经久不衰的人文特性和精神内核,它成为艺术家观照世界、叩问自我的一种价值建构的方式。在此次教学与研创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中,主办方及与会嘉宾、艺术家们以更为开放的视角、从不同层面来解读当代花鸟画艺术,也许能为当代人检讨与反思历史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理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整个中国美术界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中国画界和花鸟画坛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具有创造性,更具多样风格,更具丰富内涵,拥有更多的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我们在传承民族优秀美术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彰显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自觉、自信,以及对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自强不息的艺术精神。在人类的文化系统中有众多的分支系统,中国画作为其中极为特殊的体系,值得全世界的学习和尊重。“中国形象”“中国气派”已经逐渐成为现今中国最为重要的词汇,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因而显得更加宝贵。
如上所述,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中,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性,体现了中国精神,造就了独特的语言方式,涌现了多姿多彩的画法风格,形成了重视大自然生机的“写生”传统、发挥诗兴思维的“寓兴”传统及在花鸟中寄托怀抱和理想情操的“写意”传统。创新审美画境、铸就民族精神是中国花鸟画教学研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了艺术语言,拓展了精神空间,同时刷新了视觉观念,创造了多样的风格形态。伴随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也随之有着不同的时代坐标与文化担当。在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态势和文化的多元化形势下,包括中国花鸟画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已经形成多角度、多层面探索的新格局,为高等艺术院校和艺术教育界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带来新的巨大机遇,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来实现中国绘画艺术在新时期以及新时代感召下的全面塑新。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花鸟画教学研创及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动,从专业发展的侧面反映中国花鸟画在传播过程当中的现状,促进花鸟画艺术教育在今后的历史推进过程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全面推进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花鸟画学科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薛永年:《世纪革新中的传统派散论》,载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36—237页。
②同①。
③郎绍君:《类型与学派——20世纪中国画略说》,同上书,第12页
(文中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