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山古寺滴水恩 大美平武涌泉报

2017-08-30邓崇刚

中国西部 2017年8期
关键词:龙州报恩寺土司

文·图/邓崇刚

深山古寺滴水恩 大美平武涌泉报

文·图/邓崇刚

转轮经藏

①平武报恩寺大门

②建报恩寺碑文

来临之际,我有幸参与了在平武县报恩寺广场举行的系列文化展示活动。

初识平武,是四十多年前上初中时。当时的班主任兼物理课老师李学民在教学“力与平衡”一课时,曾以报恩寺里通向大雄宝殿的“平行四边形”走廊为例向我们讲解,课后他还特地带我们去实地考察。李老师宣称的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隔四十多年再到报恩寺,除了熟悉的“平行四边形”走廊,在我看来,就是一座烧香礼佛的寺庙,与国内其他有名气的寺庙相比,它的规模不算大。可是,当我把焦点对准这片略显黝黑的建筑群落,四周围困她的白色高楼模糊起来,这座历经五百多年沧桑的古老建筑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气势雄伟又神秘莫测。“知恩报恩”的文化内涵、“深山宫殿”的建筑美誉、“尘埃落定”的白马土司,这一切都与平武报恩寺密切相关,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皇恩浩荡”与“佛恩普世”

报恩寺坐落于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这里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系,涪江在这里划出一大弯而成河谷地带,气候宜人,历史上曾是龙安府故城所在地。

③最稳定的平行四边形廊桥

④天王殿前的三道“金水桥”

报恩寺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三面濒临涪江。寺前是广场,左右两边立石经幢,上刻经文。山门掩映在古柏浓荫之中,进入之后,依次是三进正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在中轴线上纵列。山门北侧是钟楼,南侧靠边的是王玺公衙;天王殿后背两侧有对称的配殿,北侧是大悲殿,南侧是华严殿;大雄宝殿与万佛阁之间的两侧是诸多碑亭。主体建筑有回廊环立,正殿渐次抬升,殿院参差错落,檐牙交错。平武报恩寺和青海瞿昙寺、北京智化寺同为国内仅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宫殿式寺庙建筑群。

平武历史上曾称龙州、龙安府。报恩寺是由时任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奉旨主持并捐资修建。从明正统五年(1440年)开始至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之后继续进行其他工程。其间,王玺病故,王鉴承袭父职,继承父志,在宣抚使及副使的捐助下,于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大功告成。

王玺为何要修报恩寺?在我看来,作为一名经朝廷任命的土官,修寺庙自然是要报答皇恩,也是为了安抚民心;而且,王玺的官位是世袭的,他更加需要感念父恩。据记载:王玺崇儒奉释,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生性好佛。他曾对土僧正知说:我是“受命于朝”的官,世世代代守着这片土地,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这是多么深厚的恩惠,我即使夙夜感恩戴德,也无以回报啊!只有修一寺庙,令你等“朝夕祝延圣寿,以表丹诚”。

王玺建寺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地原有的观音院“规制湫隘,无法容众”“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报恩寺建成后,华严殿内的转轮经藏正是安放这些“古遗藏经”的神圣宝座。

于是,王玺便借例行进京朝贡之机,向朝廷递请修建报恩寺的奏章。明宣宗皇帝也有趣,明明知道地方土官借“祝延圣寿”为名修寺,是怕不恩准而奉承在先,还要作些姿态,下道圣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这可是“九重天命”,王玺命人刻在碑上。对这道圣旨的解读,后人也是见仁见智。正向的解释是皇帝嘉奖土官“保障遐方”,不过以“祝延圣寿”为请,下不为例,皇帝心里是高兴的。

另一说法是导游们解说时喜欢用的。传说报恩寺是王玺僭越礼制,在深山给自己建造的宫殿,只因被人告发,慌忙改建成寺庙,并在大雄宝殿内立上用金丝楠木做的“当今皇帝万万岁”九龙牌位。这相当于立了一块免死金牌,反叛的罪人立刻转成皇帝的忠臣。“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大概也就是“放过他”的意思。不过有史学工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是讹传,大约是后人把百年之后薛姓土司反叛之事加于王玺而让他蒙冤了。这里的“不为例”可能是“不违例”。因为宫殿建筑一般坐北向南,一律用黄色,建筑物都要符合九五之尊的数字。而报恩寺坐西向东,外用红绿两色,庭柱、门坊、台阶及门面设置,都避开了犯禁数字。天王殿前的那三道“金水桥”,下面是蓄水池,算不得护城河!只是这寺庙主殿确实与北京故宫建筑“雷同”。

①跳曹盖

②万佛阁

走向报恩寺山门,抬头见红底黑字的“敕修报恩寺”匾额,凸显当年“皇恩浩荡”;而读一读山门楹联“广结善缘驱邪扬善多积善,普施恩泽崇德知恩必报恩”,众生又觉“佛恩普世”。据《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记载,王玺认为“知佛法慈悲”“可以辅行王化”,佛恩与皇恩是相辅相成的,在深山里建一壮丽梵刹,可以使民沾佛道之利益,摆脱昏昧,使民有信仰。报恩寺因此而特具教化功能。王玺教化民众知皇恩而报,图佛恩而行,留给平武一座宫殿式寺庙建筑,也不失为传统社会知恩报恩的典范。

白马土司的家国情怀

报恩寺有着五百多年历史,而它的修建者——当时龙州安抚司的土官,却是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土司制度的传承者之一。更有意思的是,作家阿来笔下的《尘埃落定》中最后土司的原型,正是土官王玺之后。

土官,又称土司。土司制度的源头可追溯到唐朝在西北实行的“羁縻府州”。元朝时,云、贵、川等地民族聚居区的基层管理开始依靠土司。绝大多数土司官位世袭,不受朝廷迁调,当然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土司要负责谨守疆界,缴纳赋税,进贡土产,修护驿道,有事要出兵供调遣。

川西、川西北的土司,都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担任。只有平武一地,土司却是由外来的汉人担任的。这是当地土司制的特别之处。平武的土司制历史最为悠久。一般而言,土司制起始于元明时期,但平武土司制却起始于南宋。南宋理宗朝宝庆二年(1226年)朝廷便在此地设置龙州三寨长官司,首任土司是王行俭,他就是王玺的祖先。

③雕龙画栋檐角

据《白马土司家谱》记载,王行俭本是扬州府兴化县人,进士及第后,朝廷派遣其远赴四川出任龙州判官,当时龙州的治所是在江油青莲镇,辖平武、江油、北川、青川等地。因其“在任开疆拓土,兴学化夷,创建城垣有功”,王行俭被朝廷册封为新置的龙州三寨长官司长官,准许其子孙后代世袭职位。王行俭由任期有限的流官转为土官。后来南宋朝廷还任命薛氏和李氏两姓为土官,形成三大土司体系。元朝控制这一地区后,朝廷“因其俗而柔其人”,因袭了这一制度。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军伐蜀,龙州地方长官薛文胜率众归降,王玺的祖父王祥一同归顺,并为伐蜀大军提供给养而立功勋。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龙州衙门,王祥被授予判官一职,之后世代相袭。至宣德三年(1428年)王玺承袭父职。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松潘、茂县的西戎犯边,王玺与薛氏家族的薛忠义奉命率兵征剿,平息骚乱,立下功勋。当年冬,他与薛忠义一同入京城献马谢恩,皇帝赐观灯山,朝廷奖赏白银四万两,王玺就以此银建造平武报恩寺。第二年,龙州升格为龙州宣抚司,王玺也被提升为龙州宣抚司佥事(从六品),并被赐封为昭信校尉。

据寺庙铭文记载,王玺“貌异而才优,行高而智广,崇儒奉释,夙植善根,且乐善不倦,好谋而成”。在他及宣抚使薛忠义、副使李爵等人在任期间,他们修整境内栈道,畅通山区狭窄道路,发展商旅买卖,劝导民众开垦土地,甚至还在龙州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龙州地区边陲安宁、经济繁荣、生活稳定,当地民众对王玺这样的地方官歌恩颂德,衷心拥戴,这些官员也因此多次受到明王朝的嘉奖。王玺等人也是倾尽全力修建报恩寺。明代就有诗赞曰:“金碧交辉廊庑静,碑亭相对地形宽。谁将兜率移尘世?万古千秋作壮观。”

明嘉靖年间,薛姓土司曾聚众叛乱,王姓土司因不肯附逆,全家被杀,但两个儿子“藏于番寨得免”。平叛后,薛姓土司全家二十余口尽数被诛,之后只有王姓土司得以世袭、流传下来。明清虽实行“改土归流”,但部分地区依旧由土司参与管理。1949年,王姓土司组织二百余人马的“黄羊关自卫队”,宣布起义,平武宣告和平解放。平武土司制在1956年10月民主改革中被废止,历时七百多年。1972年,白马土长官司最后一任土司王蜀屏病故。

七百多年来,从王行俭开始,这些根植了宋明理学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心守忠君爱国的正统思想,严格遵从礼教秩序,代代相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司文化,保证土司职位的有序传承。汉官土司的家国情怀颇为复杂,他们既想要报皇恩,又想延家族根脉,当然也愿意保辖区一方平安。

虽然王玺等土官在历史上谈不上声名远播,但他们都曾是土司制度的实践者、民族地区的管理者、百姓安宁的守护者。平武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留在平武的报恩寺,看似王氏家庙,却也是各民族之间联络情感、表达家国情怀的纽带。

“深山宫殿”恩泽平武

报恩寺,是山中宫殿还是佛心寺庙,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各执一词。不过对于我来说,只要用心、用相机去记录报恩寺的每一面、每一角,就足以让我满足与惊叹,无论是宫殿还是寺庙,都已无关紧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艺术得以永久传世是因它深蕰的文化内涵。

报恩寺坐西朝东令我好奇。后来,我们了解了古龙州的地理位置和平武当地少数民族习俗之后才明白其中缘由。从地理位置来看,报恩寺地处城东北的山脚下,背倚群山,面临涪江,正向东方,是清静幽雅之地。从少数民族习俗来看,平武境内的羌人、白马人(由于部分语言与藏语相通,在官方的民族识别调查中被划分为藏族的一支)崇日而东拜,王玺顺应了以东向为尊的习俗。况且皇都在平武之东,“祝延圣寿”当然要把“龙位”朝向东方。因此整座建筑呈现着现实主义格调,却又不失浪漫主义色彩。

报恩寺平面布局虽然受到唐宋以来“迦蓝七堂”寺庙建筑形式的限制,但还是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前窄后宽,富贵于山”“前低后高,世出英豪”附会学说。

①千手观音

②珍贵的明代壁画

从单体建筑看,报恩寺严格遵循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的官式手法建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四大主体建筑与南北两侧的小型建筑,构成了三进院落,特别是第二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前有天王殿,北有大悲殿,南有华严殿,构成一个规整的四合院。第一进院落紧凑,第二进院落开阔,第三进院落别致。绿瓦红墙,飞檐翘角,石础圆木柱,重檐歇山顶,呈现出汉式建筑大气威严又协调统一的特点。

据说报恩寺有六绝,当然不容错过。一绝,是报恩寺的柱、梁、椽、檩等木质材料都是珍贵楠木,虫不蛀,不结蛛网,不变形。楠木一般只有皇家宫殿与名望极高的寺院才能使用,报恩寺使用的应该是四川当地的楠木。二绝,是报恩寺的斗拱。奇巧、严谨的斗拱达36种2730多朵,堪称“斗拱博物馆”。三绝,就是大悲殿内的千手观音。观音全身贴金,头戴宝冠,璎珞垂地,体态柔美,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其正身以一根千年楠木精雕而成,高9米,身后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悬空排成15道圆弧,精美壮观。四绝,是华严殿内一座高11米、直径为7米,形似一座七级佛塔的转轮经藏。它呈八角形,结构精巧,雕饰繁杂,至今仍能转动。五绝,是报恩寺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的雕龙,传说有9999条。六绝,是报恩寺大雄宝殿和万佛阁内现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贵明代壁画,这些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题,仿佛让人走进敦煌莫高窟,暗沉下来的色彩依然挡不住当年的风采。

观赏过这六绝,我们不禁要惊叹明代工匠的巧夺天工,更深刻感受到王玺等土官当年耗尽家财、费尽心力修建报恩寺的传世价值。报恩寺留给后代的不仅仅是一座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许愿所,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座汉式风格佛教寺院,在典型的汉式宫殿建筑的外表下,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平武“地处边陲,界在氐羌”,历史上是羌、藏、回、白马人与汉族杂居地。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宗教信仰在报恩寺的壁画里得到和谐的展示,不能不让人惊叹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

③赵朴初先生题词——“知恩报恩”

④报恩寺夜景

几百年来,报恩寺历经多次强震不倒,那段从少年时代就让我倍感神奇的“平行四边形”走廊,依旧“无依无靠”地立在大雄宝殿前。有人说这是佛法佑护,科学说这是楠木、斗拱和特殊柱梁结构的功劳。在大地震来临时,人们依仗这座“深山宫殿”式的寺庙重树信心,重建家园。平武人守着这份文化遗产时就心怀感恩之心。“5·12”震后九年,全国各地伸出援手,给了灾区无私的支持。人们把赵朴初先生“知恩报恩”的题词碑刻展示在山门前;文物保护工作者精心修复被地震破坏和被岁月侵蚀的壁画。我想,精心呵护、世代传承就是对人类文化遗产最好的感恩,也是对人类自身最好的报答。

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沉淀,从报恩寺衍生出来的“知恩、感恩、报恩”文化早已从“皇恩浩荡”和“佛恩普世”中突围,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平武,将无愧于“熊猫第一县,中国报恩城”的美誉。

(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龙州报恩寺土司
赤色龙州
数字音乐语境下龙州天琴音乐的创新思考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7个甘蔗新品种在广西龙州的适应性研究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报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莲
明代报恩寺琉璃宝塔探析
蜘蛛
浅谈平武报恩寺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