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孩子所想 革孩子所需

2017-08-29许冬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食材比赛爸爸

许冬娟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这档节目如同一股强势的台风,在我们毫无预兆下席卷了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被这一档节目给吸引了。那群可爱的孩子,那群傻傻的爸爸们,从去年就开始“生活”在我们之中,今年他的强势回归丝毫没有因为任何因素阻挡,一如既往的降临……在娱乐之余,我们也在深思,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想这些不同地方,不同人文环境下的孩子们有些什么不一样,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大陆,港台的教育问题又是否一样呢?我们一直推行的改革,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的孩子呢?

“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幼儿园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平时的一日活动对于幼儿的也很重要。从孩子进园开始,到孩子离开幼儿园,孩子一天都在学校,在他们4——6岁的那段稚嫩,毫无污染的年纪,我们幼儿园老师正是他们学习的楷模,一生的启蒙老师,我们教育方式的合适与合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一、看——孩子想要什么

纵观现代教育方式,在改革的层面上存在些许问题:

1.如何看待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对孩子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个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很好的诠释现代社会对新新人类的要求。但是我们也总会发现,无论我们多努力,总是满足不了那群天真无邪,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需要什么的孩子们的需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开小差,总会有几个小孩摸这个摸那个,总会有几个孩子不听你的认真备课下的活动要求,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捣乱你的学习秩序……学习是学校的任务,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需要在學校内进行相关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学习,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学习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兴趣呢,纵观课堂上那“骚动”的心,肯定不是孩子们乐意的,那又怎么将孩子的学习转变成兴趣呢?

是不是爱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呢?作为教师,该如何解决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呢?

2.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开放”成为近期改革问题的一个关键期,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古板,讲求的是一板一眼的知识,古有八股之文,今有标准答案。讲求的是固定的解题思路,固定的思维方式,固定的回答方式,固定的回答内容,缺一不可。因此在改革的问题上,开放成为一个剖析点。但是只需要一点开放性问题就能让孩子有开放性的思维吗?就能让孩子有开放性的意识吗?仅仅在课堂,学校给孩子一些开放性训练就能改变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二、做——孩子需要什么

在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些许感触,对孩子,对爸爸,对这些任务,而我想这也是改革上我们需要解释,需要重新认识的地方。

1.任务是完成,而不是争第一

中国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考试要考一百分”“比赛就要赢”,我们从小就会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教育充斥着,让我们一有比赛,一有任务就开始争先恐后,争个一二三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呢?我们似乎,也从未去在意过,这个比赛,任务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是过眼云烟,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对于孩子而言明显是不对的,“比赛”肯定就要有第一和最后,总会有孩子失败,对于孩子而言那是残忍呢,孩子还只是孩子,他们应该享受过程,享受美好,而不是施加压力。曹格和吴镇宇在游戏中不是第一的人,总是不紧不慢的比赛着,对于结果都很淡然,但是过程却很用心。一直记得在一项比赛中,需要爸爸把竖着的瓶子,一次性全部打到,但是曹格总是打不到,看着其他爸爸们在后面赶来都追上了,JOE有些着急,一直催促着爸爸快一点,但是曹格告诉他:爸爸还没有打到,你要帮助爸爸,不然我们就过不去了。接着JOE就帮爸爸重新摆好瓶子。一直到他们全部打倒。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不是不也是如此坚持要一定打完,是不是也是告诉孩子要协助呢?还是大声叱呵孩子,或是胡乱结束游戏?同样,在让孩子帮爸爸系鞋带的过程中,其他孩子都系好,已经出发了,但是FEYNMAN总是系不好。一旁的吴镇宇很淡定地看着,认真地指挥,但是肯定不插手帮忙,直到最后孩子系好鞋带,哪怕是最后一个……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又有耐心等待,还是早已帮忙呢,恨不得帮他全部包办呢?游戏,或是比赛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告诉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竞争,别急着每一样都最最好,你还只是个孩子,只要享受这个过程就够了,只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行了,好好比赛,就是一种进步。而我们的改革也应该如此,是让孩子学会比赛,学会欣赏,学会感受,而不是赢得比赛,不是事事争第一。这样教育下的孩子是经手不起失败,承受不起打击的,可是人生又怎会完整的为你一个人而造呢?

2.兴趣源于探索和发现

在课堂上我们一直深究孩子们为什么没有兴趣,为什么一会儿就开小差。但是在爸爸去哪儿里面的每个孩子兴趣都很浓厚,丝毫没有不耐烦,丝毫没有讨厌或是开小差,而是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任务。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我们的课堂是具体的,固定的,统一的,只是让孩子学习,让孩子懂得固定的知识。却没有给孩子自己去想,去发现地机会。死板地坐在那儿看老师演示,那是多无趣的事情,或是大人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呆板地听讲座,你会乐意吗?我想我们要的改革应该是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想到什么?孩子是一个探索的机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面有无限的空间,只要我们给空间,他们就会有无限的可能。爸爸去哪儿里面有很多的任务,这些任务对于大人而言是简单的,但对于大人而言又是不敢的。比如让孩子们出去找食材,其实对于现在孩子而言是有难度的,因为需要交流,需要成熟打击,需要独自去,需要有耐力,需要思考等等。但是孩子们一听到村长说待会孩子们要自己去找食材的时候立刻就欢呼。尽管他们不明白待会要干什么?可是觉得自由了!每个孩子都拎着篮子愉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上有鸭子,他们赶鸭子下水,路上有小鸡,他们赶着小鸡四处乱飞……对于这个世界他们了解的很少,一切都在探索,寻求。孩子们第一次去要食材,他们开始不知道怎么开口,可看见多多会先打招呼,他们就会学着,这个不需要教,即使在家说很多遍要有礼貌,但那毕竟是理论,没有实际结合。可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下,不用教孩子们都会学会。拎着重重的篮子步伐有些缓慢,可是没有孩子说我不要拎,说我不喜欢,哭着要抱。但是平时我们的家长,老师会忍心吗?肯定觉得要食材不好意思,开不了口,孩子还太小,我们家孩子没一个人出去过,这么重孩子会累坏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可其实呢!孩子们都可以,只要去放手,去让他探索,他会收获,会成长。

我们在改革,但是改革的重点,根源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孩子,因为孩子是我们探寻的起点,那么就应该跟随孩子的脚步,看孩子看的东西,想孩子想的东西,做孩子要的东西。孩子们需要的才是我们要改革的。在幼教的工作中我们掌握的是一群白纸,如何让这群白纸有绚丽的颜色是我们的任务,但是这些绚丽的颜色绝不是我们去画,而是孩子自己去涂鸦,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观赏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猜你喜欢

食材比赛爸爸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寻觅食材的原味
食材变动物
选美比赛
我和爸爸
爸爸
比赛
爸爸冷不冷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