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

2017-08-29张露艾陈宋瑞君申飞宇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关系大学生

张露 艾陈 宋瑞君 申飞宇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尤其是作为未来医生储备人员的医学院学生更需要学会合作。专科学生相比本科学生而言,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其心理健康水平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本研究以在校学生的心理普查为中介,分层随机抽取450名学生,发现专科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探讨人际信任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年级和性别维度上P>0.05,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是两者做相关性分析发现P<0.05,且呈现负相关关系。爱操心、思想不集中等十个因子所反映的心理问题是医学院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际信任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关系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学者认为健康的定义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完好。著名学者卡内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他的做人处事的能力”。结合近3年的心理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经验发现,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对专科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从而发现专科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探讨两者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学生所在班级为单位,采用纸笔形式集体施测,由心理学课程任课教师向学生统一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要求学生认真按照指导语进行作答。一天后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6份,问卷回收率是96.9%,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是92.2%。学生性别比例和各年级人数,见表1。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具体选用的量表有:

2.2.1(ITS):共计25项目,包含大学期间多种境况下的人际信任,覆盖多种社会角色和分工(亲属、销售员、评审员员、老百姓、政界人物以及主流媒体)。

2.2.2(UPI):表内包含60个检测因子,是非式选择涵盖问卷中,肯定选择与否定选择分别记1分和0分。

2.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3研究结果

3.1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特点

表2结果显示,专科大学生总体的人际信任水平略微高于量表中间值(75分)。

3.1.1不同年级的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研究

表3结果显示,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各年级进行比较,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1.2不同性别的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研究

表4结果显示,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男女进行比较,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2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点

表5结果显示,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属于第三类——心理健康,即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4%;属于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即需要重点关注和教育干预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3%(全国阳性率为20%左右);属于第二类——可能有较轻的心理问题,即应引起关注的学生人数约是总人数的13%。总体上看,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健康,但仍有必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关注和干预。

表6结果显示,有10个因子的选择率大于40%,所以可重点针对这10个因子反映的心理问题对医学院大学生进行心理关注和干预。

表7结果显示,虽然第25个因子选择“是”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1%,没有达到40%的选择率,仍然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关注和干预,以预防学生轻生的可能。

3.2.1不同年级的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表8结果显示,专科医学院校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2不同性別的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表9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P>0.05,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3.3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表10结果显示,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做相关性分析,r为-0.11,且P<0.05,即学生的人际信任分数越高,存在的心理问题越少,心理越健康。

4讨论和分析

4.1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特点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医学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均值高于量表的理论中间值,这与杜旸(20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主要是因为医学生学业比较重,生活较其他大学学生单调,所处环境竞争性没有综合类院校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是那么明显,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现象相对而言少,故人际信任水平均值高。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人际信任关系的形成受到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并且一旦形成固定模式,便不易改变,具有稳定性。

医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性别上很难呈现突出的差异,原因可能是校园环境的变化,学生在社交、人际关系、交友、思维、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始出现交集,性别差异对人际信任无显著影响。

4.2专科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按照三类标准进行筛查,第三类—心理健康,即不需要进行心理关注和干预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4%,可以从总体上认为医学院大部分学生心理处于健康水平。

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各个阳性因子进行人数统计,列出选择率大于40%的因子,共有10个,详见表6。因子爱操心、思想不集中、对脏很在乎、情绪容易被破坏等十个因子选择率高,原因可能是医学院大学所学专业需要更多的责任心、耐心,做实验或者实习时与其他专业所接触的物件不一样,存在更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情绪容易变化。第25个因子——“觉得活着没意思”,虽然没有达到40%的选择率,但仍有必要对其做了肯定回答的人数进行统计,以预防学生轻生的可能。医学院大学生之所以觉得活着没意思,原因可能是所学课程比较单一死板,生活单调乏味,很难找到大学生活中的乐趣。

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上虽得分相异,根据试验数据分析无明显差异。这与杨旸(2010)的研究结果大致一致,原因可能是各年级所学基础专业相似,其他专业基本相似,使得年级差异不明显。另外,学习医学类专业较之学习其他的综合类、理科类、文科类院校专业需要更多的责任心、耐心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角色逐渐趋于相同,故性别上面的差异不显著。

4.3人际信任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对表10的分析可以得到,两者正相关,人际信任水平发展越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也高。大学期间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特殊时期,虽然学生的人格、品性日趋成熟,其本性还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产生变化。另外, 学生处于“个性”法时期,而高校和社会相比节奏迟缓。学生很难正确把控负面情绪,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由此转化为很多不良情绪并无法宣泄、消极颓废,这与白丽华等人(200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医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二者是否有对应的“预测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5.1.1医学院大学生总体的人际信任水平略微高于量表中间值,但在年级和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1.2医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健康水平,但仍有必要对一些选择率较高和与心理健康水平联系紧密的因子进行关注和干预。医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1.3医学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越高。

5.2建议

5.2.1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虑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心理教师提升心理咨询技能,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人际信任度的提高。

5.2.2为了保持健康的心态,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把评定心理的标准传授给学生,防止学生进行胡乱猜测,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老师理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把控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防止在校大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良好心理的保持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应付。首先,大学生应该注意休息和营养,多运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次,大学生要掌握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要明确学习目标,预习在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会组织自己的知识,看书时利用色彩对比做记号等等。最后,学生应该培养应对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转移注意力,寻找生活中的兴趣所在。

5.2.3影响人际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中只选择了性别和年级两个因素,因此研究结果显得比较单薄;并且人际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还存在很多的其他因素,如是否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家庭教养方式、交往经历等等。本研究由于多项研究量表的筛选和多项“针对性问卷”统计以及测试群体等问题,未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今后有机会再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郭晓霞.高职生人际信任、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146-148.

[2]仇群.心理契约对财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陜西师范大学,2011.

[3]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4):62-65.

[4]唐桂梅.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9):174-174.

[5]杨芳良.我校2005级新生UPI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1999(6):116-117.

[6]盛红永,徐桂芬.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和社交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

[7]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课题项目:邵阳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XK201408)

猜你喜欢

关系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