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形结合思想之“以形助数”
2017-08-29李蕙琳
李蕙琳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起源
早在数学萌芽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联系起来了。我国宋元时期,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以坐标为桥梁,在点与数对之间、曲线与方程之间建立起来对应关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这里的“数”指数学术语、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及用语言文字表现的数量信息和呈现方式;“形”不仅仅指几何图形,还包括各类图像、实物类教学资源等形象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呈现数学信息的方式。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觉的启示。由于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性,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而“形”的材料常常是最有效的。如在数小棒、搭多边形中认识整数,在等分图形中认识分(小)数;利用交集图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等等。另一方面,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以获得精确的结论。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认识因数》一节时,课初呈现了一串小球(12个)。请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做到“一份一份地数,每份同样多”且“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经过思考,全班交流和动手实践,得出了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六个六个地数……从而引发了对“因数”的认识。
这一串小球就是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形助数”最明显的体现。
(1)它为认识“因数”这一概念提供了直观的教学资源。
(2)它为帮助学生理解因数是在整除背景上建立的,作了一個前期的铺垫。(“正好数完”)
(3)它已经暗示了学生找因数的具体方法:一对一对地找。(“3个3个地数,数4次正好数完”)
在后来的教学中,这一串小球多次发挥它的作用。课后访谈时,很多同学提到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串小球。当然,此时,在孩子们脑中的小球已经不再局限于12个了。
在实施“如何把因数找全”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还可以用到数轴。“在数轴上找出28的因数,什么时候就找全了?”这个最简单的一维几何图形,不仅在区间思维的角度上揭示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因数与最大因数是谁,而且为后来学习倍数的无限性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好的工具,它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球和数轴,是工具,也是方法,教学中借助于这些有“形”的材料,才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概念变得直观。其实,这和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所提到的“实现图像思维与符号思维的互动”这一理念是一致的。
再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节时,我们会引导学生使用假设法的思路,这个方法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同学会有难度。如果配合图形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例如:鸡兔同笼,上有5个头,下有1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我们把5只总量用圆圈来表示,把14只脚用线段来表示。
(1)假设5只都是鸡。
(给每只鸡“装上”2只脚)
共装了5×2=10只脚,
(2)此时,还剩14-10=4只脚,
(3)把剩余的这4只脚,2只一组全给“装上”,此时有4只脚的就是兔。(2只)
我把这种方法叫“画头安脚”法,用它来辅助假设法的思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小学学段的数学书中,多次出现了线段图——《分数乘法》一章中几乎每一个例题下面都配有线段图。它和数轴一样,是数形结合思想下最基本,最常用的思考工具。所以,在实施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使用这一工具。它的直观、易操作性在分数乘除法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线段图从“平均分”的角度强化了单位“1”的概念。
(2)线段图直观展示了数量之间的分率关系。不仅仅是多与少,而是更为细化的倍比关系,分率关系等。
(3)利用线段图能解决更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学生对于线段图的理解和使用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之初总要花掉大把的时间。但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这一模型一旦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起来,后续的教学就会变得很轻松了。
四、结语
以上所述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普通的“以形助数”的案例,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实现了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的结合,引发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动,从而大大简化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15种数学思想之首。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既要用“形”来辅助“数”,又要用“数”来理解“形”,经过长期的渗透、训练,达到数与形的灵活转化,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