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7-08-29熊艳
熊艳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确实,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新颖、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特性,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那种平淡的、静态的、单色调的课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立体的、动态的、多色调的全新教学格局,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月下荷塘图、荷塘上的月色图、荷塘四周图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根据讲课进程逐一展现:荷叶、荷花、荷波、荷香、荷韵等画面使学生深刻地欣赏了荷花及月色的美,引发对作者此时感情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播放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学生难以体会之处。有时教师再滔滔不绝地讲解,反而会使学生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失控的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或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的妙处。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顯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这样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具体画面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如,《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但是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云的图片,再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学生对每种云都会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如,一位教师在上《挑山工》时,出示课件,一个挑山工挑着东西沿直线往山上走,另一个挑山工沿折尺形往上走。让学生看后问:“你们比较一下,哪条路线长?让你们走这两条路,走哪条花的时间多?”学生很快就说:“走弯(折尺形)的花的时间长。”这时,那位老师就说:“虽然那个走折尺形的路比较花时间。可现在有人喜欢走折尺形的路线上山,你知道为什么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挑山工》,从课文中找找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的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接下来教学效果就格外好。这里我们知道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多媒体课件,适当地给学生提示,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