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哈萨克民歌研究
2017-08-29薛伟
薛伟
摘要:人类社会由男性和女性组成,共同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哈萨克族女性在哈萨克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量作品歌唱的主要對象,也有许多女性自我歌唱的作品。以女性主义视角从音乐本体研究等对哈萨克民歌中女性的形象特质、社会地位和角色、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对哈萨克族女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 哈萨克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021-02
一、女性主义研究现状
人类社会由男性和女性组成,共同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法国女性主义学者西蒙·波伏娃在其经典之作《第二性》中提到“女人正如男人所宣布的纯粹是另一个不同的性别而已。”①将性别看作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破除了认为形式是天生的传统看法,引导女性超越生理局限。“女性主义”一词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泛指与女性有关的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运动。②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后现代主义音乐关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和人群的音乐,关注他门在社会拥有的权利以及和对他们有影响的人群之间的关系。研究视野从非西方和异族文化中转向包括西方艺术音乐、城市音乐、女性音乐、流行音乐等形式各异的音乐,开始关注边缘化的音乐,重视差异,其中对女性音乐的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尤为引人注目。女性主义女性主义音乐研究以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权利、意识和两性关系为对象,研究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审美、心理与音乐表达方式,并由此透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的结构以及价值观。国外女性主义及社会性别相关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介绍女性主义音乐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开始,直到今天,在音乐学界对“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得到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内学者对女性主义音乐文化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几类:第一,从历史角度研究女性音乐文化特点,如: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③对现存女性历史资料的重新诠释,填补了妇女音乐行为的空白,郑苏《近十年EML在西方的新发展与女性主义研究》,唐莉的《论元代“女乐”的尴尬境遇极其显著贡献》,曾果果、陈芳、袁渊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女乐”问题研究综述》,宋方方的《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的艰难处境——以范妮·门德尔松和克拉拉·舒曼为例》等;第二,对女性音乐文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作综述介绍,如:王丽莉的《性别研究在音乐学中的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三,从民族音乐学角度研究的,方建军《婚礼歌曲研究的新视野》、易小燕《简论土家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乌日娜《论表现女性形象的蒙古族民歌》、周世琼《略论白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等,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女性的社会形象、角色地位进行研究;第四,从性别角度研究隐含的社会问题,如解晓静的《新时期大众音乐中的女性意识解读》及《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王红《女性参与音乐活动的意义研究》等;第五,从音乐作品中挖掘女性音乐特点,如王巍《论歌剧<黑桃皇后>中女主人公的塑造》、雷秀莲《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等;第六,从音乐美学角度研究的,如王丽燕、孙英的《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等。这些对女性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深层次的研究,拓展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视角,丰富了女性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层次内涵。
二、哈萨克族民歌相关研究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游牧生活的印迹深烙于哈萨克文化的方方面面。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原始先民的生活更贴近大自然,从原始社会关于哈萨克族族源和族名涵义的“白天鹅”的神话传说,是哈萨克族人母性意识炽烈崇拜的体现,原始萨满宗教活动中的承担作为人神之间“使者”,为人们治病等重要角色萨满多以女性为主,在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人生礼仪中女性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哈萨克谚语:“歌声和马是哈萨克族的一对翅膀”,民歌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哈萨克族民歌的独特魅力正在被人们不断地发掘,研究哈萨克族音乐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也越来越多,如韩育民《中国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哈萨克民歌》;常世杰、叶新元编《哈萨克族民歌选编》;黄忠祥《哈萨克族史诗歌手研究概说》;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独具一格的哈萨克族婚礼歌》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将哈萨克族民歌及音乐文化展示给众人。
国内对哈萨克族女性的研究有韩慧萍、薛洁《新疆哈萨克族女性民俗变迁》;王吉祥《生态女性视野下的哈萨克神话传说试解》;潘帅、范学新《哈萨克族婚嫁仪式歌中的女性民俗文化价值》等。
从以女性研究为主题的著作和论文以及以哈萨克族文化、音乐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各自都是在近些年才逐渐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并以惊人的速度被人们所熟识和接受,但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哈萨克族音乐、民歌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或论文还没有,这对于女性主义和对于哈萨克族音乐来说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三、女性主义视角哈萨克民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从历史角度把握哈萨克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角色
对哈萨克民歌中相关女性形象、女性主题的歌曲进行梳理,从而对哈萨克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角色有一定认识和把握。
哈萨克族的历史上有着关于“白天鹅”神话传说,这个神话传说充分体现着哈萨克族母性崇拜意识;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中女萨满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哈萨克族民间礼俗如从出生的摇篮里到婚礼等重要场合,女性都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哈萨克民间文学中对于在过去父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任人宰割等形象的描述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女性”形象的刻画等,这些无不体现出女性在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中承担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哈萨克族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有关“女性”这一群体文化的梳理和认识,为研究哈萨克族民歌中的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奠定坚实基础。
(二)从音乐本体角度分析哈萨克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特质
哈薩克民歌中有大量女性题材的作品,有以女性作为“他者”即被歌唱的对象的“男歌”,也有女性自我歌唱的“女歌”。有对不同人生阶段女性所扮演不同角色的歌唱,如:蕴含着母性崇拜的民歌《我亲爱的妈妈》《母亲阿勒泰》《母亲之歌》等;如以表达对姑娘爱慕之情的:《美丽的姑娘》《玛依拉》《阿勒泰姑娘》《哈萨克姑娘》等;如有婚礼习俗中的《婚礼歌》和《摇篮曲》等主要内容;也有女性对自我命运哭诉的《英丽克告别之歌》和由于飘忽不定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对爱人思念、对爱情向往的《阿克阔列克》等。这些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女性之歌,在音乐本体的表现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从音乐本体、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些作品的内容、音乐、语言、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透过这些作品的音乐形态特点来解读社会中女性自身情感表达、心理特点,以及女性群体之外的男性群体对女性情感表达的特点。
(三)从社会学角度挖掘女性在哈萨克民歌传承过程中的价值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会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哈萨克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重视自己的社会价值,不再囿于家庭生活,逐步走向社会。从近些年新疆各地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女性阿肯、女性民族艺人走上舞台,展示她们的才艺,这是对她们社会地位和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价值的肯定。哈萨克族女性阿肯、女性民歌手等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从艺、传艺的过程,在哈萨克族民歌传承过程中的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女性作为哈萨克社会的半边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女性的参与,女性是男性眼中花儿一样的姑娘、朝思暮想的情人、慈爱的母亲等,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角色的女性丰富了哈萨克民歌的内容。因此,哈萨克族民歌中女性的关注,体现了独特的关怀。从音乐本体角度分析哈萨克族男性眼中的女性和女性自我的情感表现,加深我们对哈萨克族女性的了解,对她们在其所处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其所创造的社会文化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注释:
①[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②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刘进.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3]韦希.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陆正兰.歌曲与性别——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毕桪.论哈萨克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J].民族文学研究,1985,(04).
[6]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