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7-08-29肖德武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长方体纸条长方形

肖德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笔者在近期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发数学思维。

例如,教師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教师请三个学生上台,分别用三根纸条围一个三角形。

第一、二个学生上台,很快围成了三角形,而第三个学生没能按要求围成三角形。(因为两根纸条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纸条)

师(佯装惊讶又急切地):怎么可能?不是给三根纸条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你怎么没完成任务呢?看来,并不是随随便便三根纸条就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应该是有着某种关系的。

生:那什么样的三根纸条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用三根纸条围三角形”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牢牢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用纸条围三角形对孩子们来说太容易,给三条边就能围一个三角形,这也是孩子们很自然的想法。但这节课偏偏就从无疑处生疑,引发了孩子们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数学思维。学生很自然地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三根纸条就能围成三角形?”一场探索之旅就此展开。

2.巧用直观手段,促进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容易理解直观形象的事物,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巧用直观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师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时,首先在黑板上贴上12颗圆形小磁铁,请学生上来展示不同的数法。学生通过动手数,发现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3个3个地数,或4个4个地数,或6个6个地数等。

师:5个5个地数或者7个7个地数可以吗?为什么?

生1:那样数会有剩余。

生2:因为12个不能平均分成每5个1份或每7个1份。

师:是的,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因数和倍数,其实就与数数和平均分有密切的关系。12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3个3个地数,或4个4个地数,或6个6个地数等。实际上,1、2、3、4、6,还有12,我们可以说,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直观实物,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与以往学习的数数及平均分等联系起来,很好地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理解了新概念,极大地促进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形式上简单或者说我们所认为的简单,也许对孩子们来说,却是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小小的几颗磁铁,既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又形象地帮助他们理解了数学概念,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及时回顾反思,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必然离不开活动。活动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也不能忽视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在活动中经历,在回顾与反思中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基本经验。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让学生回忆关于长方形都研究过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计算过它的周长,研究过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是的,认识一种图形,我们首先是了解它的特征,然后是探究与它相关的一些计算公式。长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边有长短,所以我们会关心长方形的周长;每个长方形所围的平面有大有小,所以我们会关心长方形的面积。那么,根据我们学习长方形的经验,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研究长方体呢?

生1:要知道长方体的特征。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我们可以算一算棱长总和。

生3:长方体有6个面,我们可以算一算每个面的面积。

生4: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有体积,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它的体积计算公式。

……

有了回顾与反思,孩子们的新课学习不再盲目。同样认识图形,方法上应该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孩子们能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能力将大大增强。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引导孩子们进行回顾与反思,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长沙高新区明华小学)

猜你喜欢

长方体纸条长方形
两张纸条儿(上)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小长方形找朋友
纸条动物园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表面积是多少
联系方式
神秘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