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2017-08-29郑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互联网+建议

郑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了,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被互联网技术深深的影响着。就高校教育而言,用“互联网+”的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說既是一种机遇,又可以说是一种挑战。现如今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提倡“互联网+”的概念,但是表面形式过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实施,互联网和高校教育没有得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本文就此分析“互联网+”教育高校的现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融合;建议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企业联合,为用户创造价值,也成就自己的新价值。“互联网+”高校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变革思想,促使高校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高校教育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对高校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具有冲击与影响。

一、“互联网+”高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1.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表面形式上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了,但是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只是将传统的教育强行的硬套在互联网技术上,并没有将教育结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进行实质性的转变。因此,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与互联网技术只是表面融合、实质相离的状态,“互联网+”高校教育还没有发挥到真正有效的作用,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只是一个空壳,“互联网+”的创新融合没有真正赋予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上面。因此教育工作者当前应该努力探寻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的融合点,促进其真正意义上的跨界结合。

2.教学资源无法全面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发展的就是全国的各大高校。高校在快速的发展,扩招的人数不断增加,现如今高等教育已经很普及了。因此我国教育不断进步,各种科学技术也在迅猛提升,优秀顶尖的人才从屈指可数到大批涌现。但教育科技在前进的过程中仍然避免不了“绊脚石”的阻碍,在这其中就有高校的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有的高校虽然已经提供了一些课程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但仅仅共享的是精品课的教学资料,其他大部分课程依旧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缺乏很多交叉学习的方式,如跨专业选课、学分置换等,学生无法网络共享到其他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

3.没有做到有效的认证、监管和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高校教育有MOOC、微课和网络课程等形式,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重点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形式服务于师生了。众多高校也纷纷加盟了MOOC平台,提供各自的特色课程,表面上实现了开放大学。但是如果学生在MOOC等平台学习的课程没有得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认可,那这种模式就不是真正的开放了。我们追究到了三个根本原因,第一,学生在MOOC等平台上学习到的课程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证,学校方没有办法确定其课程是否达到了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二,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措施,学校方无法衡量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过MOOC等平台上的课程。第三,没有制定考核方案,学校方以及学生本人都无法判定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能否真正学到知识。这三个问题,值得深究。

4.高校教育趋于大众化,学生趋于盲目学习状态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不同的阶段,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等也有差异,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高校的大课堂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程进度,一定程度上会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大课堂中根本无法得到自己的学习所需,基础好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从刚开始就一直跟不上导致知识拖欠,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中想学习却不知道从何学起、该学什么的学习状态。处在学习盲目、缺少针对性的阶段。对于这种高校的教育氛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着力点,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互联网+”高校教育发展的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互联网+”高校教育的融合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正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与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常规的PPT化照屏授课、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等传统教育思维与教育模式应该加以转变,应该转变成“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进行教学。创设新的思维模式,使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育能够紧密的跨界融合。高校的课堂不该只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唯一教学手段,而是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移动网络等技术带动师生的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各大高校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实现开放式大学教育。

2.以学生为主体,共享教学资源

要实现“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真正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便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教学资源的高校教学平台。实现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可跨专业跨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提前共享到网络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以此进行预习,寻找答案。这种方式打破了课堂枯燥乏味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积极讨论老师提前在网络课堂上布置的问题,主动与同学老师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学习。达到了以学生为主,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做到有效的认证、监督、考核

高校的教学平台应该通过与相关监管部门合作,对各大加盟高校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估和认证,同时,[1]还要对在线授课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资质考评和实名认证,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在平台上授课和学习。学生在平台上学习的成绩也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必须确保其真实性,加盟的高校应认同其经过严格考核的成绩,或者可以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平台和开课方、学生所在学校方可以同时监管学生选课后的动态,第一步在平台上进行签到,第二步在学习课程时进行人脸识别。即时统计选课学生名单和在线学习时间等,对学生在线学习进行有力的监管,防止学生没有将在线学习落实到实处。学生完成课程学时后,平台开课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在线考试,并将成绩发布到平台上。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满足到自己对知识的需求,打破盲目学习的状态。

4.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到因材施教

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到高校教学平台上,掌握学生的个人情况、学习能力及专业素质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学习或者职业规划的建议,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学生在平台上研究资料,能够及时关注行业现状,对所选职业的发展方向也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阶段的学习程度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选课方案。帮学生解决了学习上的盲目和没有针对性学习的问题。同时,校方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高校教学平台上学生的考核成绩,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好的提供实习或者就业机会,达到“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的最优化。

三、结束语

高校应该积极接受“互联网+”的挑战,同时最大化的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用创新的思维转变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鹤,潘美宏.“互联网+”高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6):251-252.

[2]李惠瑨,李巧鸣,王峰娟.“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02):55-59.

[3]徐春玲.“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与教育建议——以河南省六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为例[J].新闻知识,2016,(05):63-66.

[4]孙莉,李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1):

203-205.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互联网+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