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治愚”
2017-08-29白杨林
白杨林
當前,各级工会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谈及扶贫,有人误以为给钱就够了,但现实并非那么简单,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固然很多,除了山大沟深、灾害频繁的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发达地区的区位因素,生态环境曾遭破坏的人为因素,一直以来工农业经济;善后、底子纖、因病致贫等原因外,人“愚”之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
因“愚”致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共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二是思想观念陈旧,三是农村家庭教育投入较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因“愚”致贫的根子都在教育方面。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治贫先治愚”,这对我们做好扶贫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扶贫须先“治愚”,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级工会在开展扶贫工作时把教育当作重要任务、重要突破口。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一直把发展教育作为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据媒体报道,早在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给延安杨家岭小学校长写信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理念,这都给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扶贫攻坚必须坚持的工作方针。治愚,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扶贫。通过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提升某个家庭,甚至某个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促使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同时,还可以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煮识与能力的新型知识化农民,提高其生产技能,增加其获取更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可以稳定其气生的收入,实现脱贫目标。
更有意义的是,“治愚”的过程还是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展现崭新精神世界的过程。通过“治愚”,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萌生憧憬人生的渴望,从而在他们的内心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就是消灭贫困的过程。虽然这样的过程有点漫长,但只要有了希望,我们就会有与贫困对抗到底的不竭动力。
投入再多的资金扶贫,倘若贫困农民依旧“愚”而缺“智”,返贫率仍会很高,只有加大“治愚”的力度,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才是扶贫的精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