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素养的培养
2017-08-29董佳佳
董佳佳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学生获取给类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都产生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在部分缺乏自制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思想品德弱化、道德滑坡、学术不端的现象。培养具有较强网络行为素养的大学生,不仅影响着我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
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年龄结构中18-24岁的青年占到三成半,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主力军。由于网络有满足求知欲、自我实现、心理减压、情感表达、彰显个性等特点迅速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渐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可见,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
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与网络虚拟环境交互作用产物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显著的特征。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对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行之有效的约束减弱,带来相对自由度增强
虚拟性是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每个成员都是虚拟的一员,以面具化形式出现,可以从事各种虚拟行为,网民在网上的行为不受监控,更加自由,现实社会对人类行为起规范作用的因素,如道德、法律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相应的自由度网下明显弱于网上。
(二)在网络交往上引发的道德问题增多,折射出道德责任减弱
道德作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是调整人们相互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随着网络交往的展开,拓宽了道德交往的范围,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价值观念、伦理精神,丰富了人们的道德意识等;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如道德失范、信仰危机、价值错位、感情冷漠等道德问题,从而使道德责任感减弱。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责任感减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游戏心态的滋生。出现了在网上毫不顾忌地谩骂、欺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这种心态还会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上网目的性不强,带有很强的盲目性
大学生上网虽然积极,但其目的性不强,或虽然有目的而为之,却是短期的,没有与自己的成长、前途联系起来。大学生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四)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群体性概念减弱,个性化倾向增强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思想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以往的教育更多是强调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是统一的标准。而网络的发展促使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非群体化,互联网的个性化行为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可以自由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而且还表现在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有鲜明个性和独特价值的虚拟个体。
除了上述四点外还有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保守性减弱,创造性增强等等特点。
二、网络行为素养的要求
网络上虽然不闻其声、不见其人,但在网络上的交往却遵循着潜在的行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素养培养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
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沉溺于游戏、网络聊天、网络恶搞、网络犯罪等网络失范行为,导致该行为的产生与网络道德心理问题、道德情感虚无化、大学生的自身原因、网络行为规范不健全有关,更与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缺失相关。因此,提升网络道德认识、增强网络道德情感、坚定网络道德信念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前提。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文明程度
网络的运用产生了网络语言,成为了大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网络语言的多样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众多的影响,可以更好的表达情感,增添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同时在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与大学生身份、社会外在性驱动、反传统主义的影响相关。网络语言的多样化导致大学生信仰的缺失,责任感的淡化,削弱了道德信仰。因此,树立净化网络语言的意识,提高净化网络语言的能力,杜绝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准则。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学术活动素养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渐深远,网络学术信息的获取也呈几何式增长,大学生自身信息理论素养不高,导致网络学术不端现象出现。因此,明确学术规范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网络学术信息,杜绝网络学术不端行为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础。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俨然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参与,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社会培养途径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应对网络风险的防御能力不足,加之社会缺乏对其正确的引导,网络风险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相关政策,健全完善网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才能实现营造良好的网络素养社会环境。
(二)学校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应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相关课程
高校应积极搭建以文献检索课和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学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增加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比重,适应现代网络素养培养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
2.大力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具有优质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必须加强图书馆建设,科学规划,构建一个完整、高效和实用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3.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绿色监管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改为交互式,建立相关教育网页,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普及网络相关知识,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
4.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素养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支具有网络信息意识、网络操作技能、网络认知和辨别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实现网络素养培养内涵的不断扩充与完善。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担负起建设文明网络的重任,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创造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做一个有责任、有高度网络素养的网民,进一步促成全社会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的良好风气,完成网络的社会化。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积极构建网络管理主体多元化,优化网络环境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大学生加强网络行为素养的培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7,20(8):31~36.
[2]黄发.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02,28(2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