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寄宿制的成因与对策
2017-08-28文昌兰
文昌兰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31-01
教育是关系民生大计的事情,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前落后贫困地区和偏远民族地区也紧跟国家教育事业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进步。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适应民族地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特别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对学校和教育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安排。
1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成因
1.1 寄宿制是保证贫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
贫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一般具有地广人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特征,居民居住非常分散、交通来往不便利,如果按照城市的教学构建模式,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时间,兴办寄宿制学校是最适合的模式。寄宿制学校能够适应居民居住分散、少数民族流动性强的特点,为普及义务教育和培养各类人才打好基础。
1.2 寄宿制办学是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学龄人口递减,再加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困民族和农村地区再次出现了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小质量低的状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布局调整之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学校数目减少,学校分布的更加分散,学生上学的距离进一步加远,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
1.3 寄宿制办学是西部地区进一步促进“两基”攻坚的具体要求
早在200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的“两基”人口覆盖率仍低于全面基本水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学校布局分散。这些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率低,分散的学校布局又导致教育成本和投入增加,总体成本上升。
1.4 寄宿制办学是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必要举措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其中一部分务工子女会随着父母来到城镇,但是有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能继续留在农村,跟随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受教育群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学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憾,同时又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的问题,解除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2 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思路
2.1 構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寄宿制学校寄宿成本
义务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贫困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特殊形式, 这一特殊形式既有全国性,又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因此,贫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成本在各级政府间需要合理分担,才能保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资金来源,确保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首先,应该构建各级政府间的成本分担机制,确保贫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来源。另外,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拨款,还应更多的寻找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有效的筹措办学资金,拓宽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费来源。
2.2 设置非教学服务人员编制,减轻教学人员工作负担
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政府应该区别对待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制学校增拨公用经费。在达到一定寄宿率的学校之间,按照1:1.5的比例拨付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的公用经费,满足寄宿制学校的运转需求。寄宿制学校除了教学之外,还担负着很大程度的管理和生活任务,其运行机制的设计也应该有所改变,增加非教学服务人员编制,以减轻教学人员的工作负担。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照顾好学生的食宿,如果将这些生活管理的任务也强加给专任教师,不但生活管理不到位,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情况,应该设置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生活指导和管理。
2.3 建立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加强有效供给和安全管理
国家需要加大对寄宿制办学的管理,在资金注入、学校布局、人员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统一的基本标准。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不仅体现在基本的宿舍、食堂、澡堂等生活辅助设施方面,还要建立学生课余活动的生活学习设施。科学安排寄宿生的营养结构,创新寄宿制学校的供餐机制,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确保寄宿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必须具备事前安全防范措施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2.4 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贫困民族地区一直是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和资源向城镇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优质的教师资源也不断向城镇聚集。因此,应该加大对贫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不断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发挥寄宿制学校育人优势,不断提高贫困民族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