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勤奋》教学设计

2017-08-28戈洁

教师·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多角度司马光事例

戈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们、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结构特点,明白说理文中的事例要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识结构特点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一篇说理性的课文,顾名思义,这类课文第一个特点就是——“言之有理”,这篇课文题目直接就告诉我们它讲的就是哪一方面的道理?(“勤奋”)

(2)是的,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透彻,作者在文章开头先提出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引读观点),再举了两个能证明他观点的事例,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例,另一个是——童第周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引读结论。

(3)这就是说理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串连结构图)。

可见,说理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言之有序”。

(4)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这类课文的第三个特点——“言之有据”。指名说说这里的“据”就是指说理文中的事例。

这些事例的选择和叙述可是挺有讲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味本文中的这两个事例,看看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讲究。

二、研读事例,体会选材方法

1.比读事例找相同,感悟选材扣观点

教师出示表格及要求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事例与童第周的事例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交流:相同点(两个人都是通过勤奋才获得成功的)。

研读文中两人事例,感受作者如何紧扣观点叙写事例。

(1)打开课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看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马光的勤奋?请圈画出来。

(2)交流。屏显: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滚瓜烂熟为止。①“滚瓜烂熟”:怎样才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一气呵成、甚至倒背如流)要读到这样的程度,肯定下了很大的工夫,这就是勤奋。“一遍又一遍”:是两遍吗?(读了许多遍,多得数不清。)是啊,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这也是勤奋。“高声朗读”: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高声朗读虽然很累,但是这样读书不光眼睛看得见,耳朵也听见了,这样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背起来更快。这还是勤奋。“一直”:读的时间长,坚持不懈,这也是勤奋。“躲在屋里”:生怕被别人打扰,多认真、多专心啊,这还是勤奋。“每当”:这样的事情是一次吗?两次吗?“每当”说明勤奋已成了司马光的习惯!②小结: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读出了司马光小时候的勤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再现他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样子吧。

屏显: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警枕”。①长大以后,司马光更加勤奋。“谁来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其余同学思考:这段写司马光勤奋到了什么程度?你们能用上一些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等。)②在这过程中,有一样东西见证了他的勤奋,那就是——警枕。映红“警枕”:这是一个怎样的枕头?请你们读读关于它的介绍,想想“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提醒、警戒。)追问:你为何这么理解?司马光用这个特别的枕头想提醒自己什么?(提醒自己抓紧时间读书写作)③是啊,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只要“警枕”一提醒他,他就会赶紧起身继续读书写作。这个“警枕”一直陪伴了他19年,近七千个日日夜夜,一直到他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是勤奋!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突出司马光的勤奋。④同学们,如今“圆木警枕”已成为一个成语,它的本意就是源自司马光的故事,是指——引读。现在常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勉。

(3)作者在讲述司马光勤奋的事例时,先写他小时候——抓紧时间读书,再写他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抓紧时间读书写作,最后写通过19年的时间——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是——“一生勤奋”,所以,文章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齐读。)

(4)下面,我们再来读第二个事例——童第周的事例。

(5)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中童第周的事例,思考童第周的勤奋体现在哪里?画出关键词句,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交流:

预设1:“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当天的学习内容。”

师点评: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起早贪黑。起早贪黑地学习,每天如此,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这是多么勤奋。

预设2:“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師点评:为了把成绩赶上去,他是那么坚持不懈,这就是勤奋。

预设3:“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点评:注意这句话,光从字面上看,你们能看到直接反映童第周勤奋的关键字词吗?(没有。)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写进去呢?(指名说说。)

预设:学生说不出的话,可以如下引导——

不急,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究竟难到什么程度?——屏显:1930年,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时手的动作稍有不当,卵膜就会被撕破。许多人包括童第周的教授——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都失败了,这简直成了当时生物界无人敢挑战的最大难题。

就在这种情况下,童第周毅然进行了这个高难度手术,并获得了成功。但你们可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童第周付出了怎样的艰辛!请看——

屏显,引读:

没有电灯,他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夏天烈日当头,汗水滴在视镜上模糊了视线,仍然坚持攻关。

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废弃的茶杯、玻璃瓶、碗等代替;

没有显微解剖器,就自己用手拉细玻璃丝,一次,两次,三次……

读到这里,再回过头去看这句话,你们觉得它是否也写出了童第周的勤奋?

读了童第周的事例,你最想说什么?(自由表达:提示一下可以用上恰当的关联词)

你们说的这些意思正如本文的作者所说——屏显名言“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又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屏显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齐读)

这句名言中藏着一个成语,就是——指名说说“勤能补拙”的意思。(这个成语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是的,虽然小时候童第周学习成绩很差,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勤奋获得了成功,这充分证明了“勤能补拙”。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感受童第周的勤奋。

小结:(点出板书中的两个“勤”字)你们看,作者选取的这两个人的事例都跟勤奋有关,并紧紧围绕“勤奋”进行叙述,可见说理文选取事例时要紧扣观点。(板贴:紧扣观点。)

(6)过渡:看看两个例子有无相同点?

两个例子的主人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是的,这两位主人公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作者用事实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也再一次说明选取事例要紧扣观点。

2.比读事例找不同,感悟选材多角度

(1)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事例有何不同点。

(2)交流不同处:

一是起点不同:司马光天资聪穎,童第周基础较差。是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那个时候他只有5岁,真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而童第周却17岁才进中学,这样两个数字,就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两个之间的差异了。

二是年代不同: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三是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要选取一个古代的事例、一个现代的事例?又为什么选取一个天资聪颖的、一个基础较差的呢?

(3)小结:是的,作者选取的这两个事例虽然都是关于名人勤奋成才的事例,但是事例中的人物起点不同,所处的年代也不同,这就叫多角度选材。这个“角度”不仅仅是指人物的起点、所处的年代,它还可以是人物所在的国家、地位以及事例的正反等,这样避免了事例的重复,也使说理更充分、更全面。

三、学以致用,巩固选材方法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事例,如果让你为这篇说理文再选一个事例,你会选哪个?同桌讨论一下,说说理由。(特别提示学生:注意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材。)

(2)出示课外的事例,学生思考如何选取典型、紧扣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为课文补充事例。

(3)学生交流选择结果,并陈述理由。

(4)小结: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看,选择这个事例是最恰当的,因为这个事例不仅紧扣观点,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有了它的补充,就更能说明——引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有了它的补充,也就更能证明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引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有了它的补充,也使我们更加坚信本文结尾得出的结论——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说理文,了解到说理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据。为了把理讲清楚,在选材时我们要——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材。当然,说理文除了选材上的特点,在写作上还有一些特点,比如说理文中的事例与一般写事的文章在描写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今后的说理文学习中,我们会继续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紧扣《谈诚信》的观点,多角度选取事例,你会选哪些?为什么?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多角度司马光事例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司马光砸缸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