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故事创编刍议

2017-08-28刘水玲

教师·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学前教育

刘水玲

摘 要:创作和编写儿童故事,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好儿童故事的创作编写,教师自己必须有这方面的写作实践和切身感悟。文章从题材选择、主题确立、情节安排、结构设计、形象塑造、语言锤炼六个方面阐述儿童故事的创作和改编要领,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故事创编

一、题材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感受

儿童故事的选材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感受力,一般应写儿童生活中熟悉、关切并且能理解的事物,这类事物因为贴近儿童的生活,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默契,得到美的熏陶。与此同时,也可以选择儿童感到陌生但需了解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这类事物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儿童故事题材要新,一是写别人没写过的,扩大题材范围;二是变换写作角度,以新角度写旧题材。故事大多取材于生活,亲情、友情、爱心几乎成了永恒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和不同的观念不断涌入儿童的生活,这就大大拓宽了创作题材,如《东东西西打电话》写家庭装电话带给幼儿的新鲜感。同一题材,不同的角度可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如钓鱼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小猫钓鱼》告诉幼儿做事要认真、专心,有较浓的教育意义。

二、主题确立要单纯、浅显、鲜明

儿童故事的主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知识性主题,着重介绍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一类是道德性主题,通过故事的讲述,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有一类是趣味性主题,通过故事,单纯给予儿童快乐,不强调作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在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有些作者,特别是刚刚开始学习儿童故事创作的人,往往先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十有八九会使儿童感到乏味,不仅失去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也影响了儿童对作品的认可和喜爱。

三、情节安排要单纯、完整、连贯

儿童天性喜欢听故事,有情节的故事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创作儿童故事时,必须注意情节的单纯、完整、连贯,事件要单一,人物尽量要少,故事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并能引起儿童的心灵共鸣。儿童文学作品的构思要有新意,要做到出奇制胜。一些幼儿教师急于用幼儿故事改变他们身上的缺点,其创作或改编的故事往往容易出现构思概念化、情节公式化的弊病。这样的故事写得太实,缺乏艺术提炼和想象力,不符合儿童的審美特点,不易被幼儿接受。优秀的儿童故事,往往在构思与情节的趣味性上下功夫,尽量使故事结构精巧、跌宕起伏、趣味盎然。这样的故事,才是儿童希望看到或听到的。

四、结构设计要条理清晰,构思巧妙

儿童故事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纵式结构。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进程和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故事内容,这样的故事往往只有一个中心人物、一条线索。二是横式结构。它把前后并无直接联系的生活场景或情节并列安排,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共同表现主题,这种方式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叙述几个故事。三是串联式结构。它以人物或事件为线索,把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事件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宛如把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故叫“串联式结构”。

儿童故事的结构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做到条理清晰,多采用按时空顺序叙述的方法。由于儿童思维水平的限制,插叙、倒叙和补叙等方法不易被理解和接受。二是要做到构思巧妙,标新立异,不落俗套,尽可能地设置悬念,形成波澜,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

五、形象塑造多为类型化人物

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存在较大的不同,因而儿童故事与成人故事的形象塑造要求不同。儿童故事并不强调文学形象的典型化,儿童故事里的人物都是类型化的人物,只有单一的性格,这种性格是以很多幼儿的共性为主,很少出现个性的东西,这样的形象便于被儿童理解和记忆。

六、语言锤炼要流畅、通俗、浅显和口语化

儿童故事语言要流畅、通俗、浅显和口语化,但要做到浅而不薄、浅而有味。语言要注意形象性和动作性,要尽量避免静态的叙述,多用动态的描写。语言更多采用口语化,句子应短一些、简洁一些。

七、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故事大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比较客观地叙述事件的进程,它的价值在于故事本身,重视的是精彩事件的叙述结构。这是儿童故事区别于儿童小说的主要特点,要求儿童故事编写者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仔细感悟,才能创作出儿童喜爱的故事。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学前教育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