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2017-08-28许爱珍
许爱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有效的对话必须以文本载体、以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出发点,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过程不是按照教案预先设定的进行,而是根据师生互动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的,这就对教师课堂把控能力、应变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对话教学的特点,让对话激发阅读课堂,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挖掘对话素材,让对话教学更有趣
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通道,而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语言、运用语言的载体。在阅读课堂构建对话时,对话素材是师生展开对话的载体,巧妙引用趣味元素,使对话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把心中的疑惑、阅读的体会通过对话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文本的构思,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理解蕴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最终让对话教学释放魅力,实现课堂的增值。
如在教学《白杨》时,首先请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思考“沉思”是什么意思。然后用多媒体出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接着讲述:“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然一体……”然后提出要求,男生扮演哥哥、女生扮演妹妹,教师扮演爸爸进行对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阅读探究,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对话因素,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体现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体现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你从中读懂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话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是基于课文而存在的,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对话点,使学生能够在对话中深入课文,并在对话中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让课文探究释放魅力,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锻炼。
二、紧扣实际生活,让对话教学更感性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舞台,特别在理解文本的意蕴时,学生必须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为文本找到“生活原型”并积极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理解相融合,使对话有了感性生活载体的支持,为对话教学找到更多感悟点,使对话更感性,理解更深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自己生活体验与文本所描述的内容教学相结合,最终借生活体验找到文本理解的突破口,并实现对话教学的灵性发展。
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母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文本中不只是让学生简单理解文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而是通过文章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亲情类文章的感悟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性理解课文,这个过程是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过程。在学习文本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母亲为这个家所付出的艰辛,将教材中描述的情景与生活中对母亲的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多种场景中再次感性理解母亲的意义。可以说,生活体验是对话深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突破口,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从而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深层次的问题思考。
三、紧扣文本情感,让对话过程更灵性
不同的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文本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对话教学模式时,作品的情感表达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最终达到与作者、文本的共鸣,进而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教师可以抓住一支快要烧完的装着情报的蜡烛为对话切入点,使学生在对话中与主人公一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窒息的气氛和命悬一线的紧张感。为了让对话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平台,笔者让学生抓住惊险的场面进行对话。如“一个中尉随手点燃那支装有情报的蜡烛以便灯光更亮一些。”看似一个小动作,却隐藏着巨大的杀机:只要蜡烛烧到铁管处,对主人翁一家来说便是灭顶之灾。学生在对话过程必须抓住这个关键点联系上下文,通过文中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进行感悟,体会危机四伏的场面,进而在对话中感受故事所要表达的烛光中的智慧和勇气。
总之,对话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對话,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同学、教师、文本的心灵交流。这能实现阅读的深度发展,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全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孙轶男.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榜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