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二)
2017-08-27李大燕
李大燕
摘 要: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城市人类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生态的极度破坏。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而且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取得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路径
引言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本文论述了新时代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
1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1.1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宜居的城市,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
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我们建设生态城市,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城市不应该是钢筋水泥的牢笼,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也不应该是只有错综复杂的交通,丰富的物质供应,更应该有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权利。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绿地,干净的河流、湖泊,清新的空气。生态宜居城市就是这样一座既能满足市民物质的需要又能满足市民精神需要,甚至是能实现生态幸福的城市。生态城市还应是一座低碳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清洁能源的使用,循环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如生态系统一样进行有机地循环。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有利于居民的长久幸福,也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
1.2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城市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也不是农业文明时代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化基础之上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遍布生态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使生态城市上升为“信息城市”,从而使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从居民角度来讲,市民能时时处处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都进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像现在一些城市中绿化时用的智能喷淋系统、路灯的智能远程控制、交通监测时用的智慧交通、空气质量检测时的智能检测系统都属于此列。智慧化的目标还是为了让城市中的居民过上更好、更和谐的生活。
2新时代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
2.1重视生态科技研发,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
2.1.1发展绿色生态技术
在生态工业中引进秸杆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技术、节灌与集水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农业适宜技术,既能兼顾资源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又能抑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在生态建筑中推广自然采光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外墙外窗或屋面楼面节能技术、低能耗照明技术(如使用动作感应器和LED、金卤灯和高压钠灯灯具)等建筑适宜技术,利用高科技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2.1.2发挥新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征集民意、分析民情,通过图表、漫画或视频的形式,对工厂和商圈的布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为人们指明“绿色消费”的路径;同时,加强生态城市方面的科研队伍建设,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重视环保人才培养和环保技术开发,实现绿色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信息交流,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率。
2.2鼓励公众参与,增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群众基础
2.2.1建立绿色化的生活方式
通过广泛宣传、行为示范等方式推广绿色理念,如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引导公众普及光盘行为、减少使用私人汽车、减少使用包装商品等,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培养公众的环保素质和绿色消费意识;鼓励人们使用各种城市娱乐设施,如街心公园、文娱中心、户外运动场、体育场等,有效地丰富其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
2.2.2营造绿色化的家居环境
从建筑选材、能源利用与环境营造入手,让天然绿色能源和绿色植被回归居民生活,建造“绿色社区”、“绿色院落”,提高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和总体环境质量。
2.3推进生态项目建设,将生态城市建设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
2.3.1推进能源利用项目
建立新型环保产业,通过对旧家电、废衣物、废玻璃、废纸箱等城市废弃物的分类分解、再资源化、焚烧等环节,实现废弃物的科学有效管理;开展绿色电源转换项目,通过实施电价补贴吸引居民使用绿色电力(如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带动环境友好型供电;建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中设立雨水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水管过滤或者自净过滤系统直接导入储水池储存,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2.3.2推进交通规划与道路改造项目
在交通规划方面,增加使用街道环形交叉口,减少交通信号灯的使用;建设绿色走廊,将公共空间用各种景观连接起来;推广共享单车,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交通方式。在道路改造方面,开展硬化路面的改造,铺设孔型透水砖地、有机质屑地、鹅卵石及碎石地等透水地面,打造“让水可以自由呼吸的城市雨花園。
2.3.3推进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具有新型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生态商业中心,比如在商业区建设各类能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剧院、艺术馆、水族馆、博物馆、观光风景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湿地区域建设诸如水源涵养、火山台地农业规划与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等相关生态功能区,培育生态湿地文化。
2.4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
2.4.1选择城市建设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重建型模式”和“改造型模式”。重建型模式,主要适合植被稀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等自然生态条件较差的地区。美国的艾克森城、阿联酋的马斯生态城、我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均属于这种模式;改造型模式,主要适合自然生态条件良好且没有遭到破坏的地区。德国的弗莱堡、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我国的张家港等则属于这种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城市发展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2.4.2做好城市功能定位
生态城市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城市绿化和环境优美,它更加强调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城市秩序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同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存在的差异,是打造各具特色现代城市的有利条件。生态城市的形态多种多样,它包括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景观休闲型、绿色消费型、综合创新型等。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其他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身条件做好城市功能定位,再选择一种形态作为重点目标,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2.4.3突出城市地方特色
地域性、多样性、差异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特征。然而,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古建筑、古园林、山林草地、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等代表不同城市风貌的山水人文建筑,很多已消失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生态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更能彰显一个城市的独有魅力。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
结语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论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J].广东社会科学,2016(1):56.
[2]张明芳,等.关于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2):156.
(作者单位:新安县不动产登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