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7-08-27叶焕勤

卷宗 2017年17期
关键词:幸福观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超越了传统幸福观,具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其主要内容包括劳动与幸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性、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一致性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出了生态幸福新理念、揭示了追求幸福的途径、加深了民众对幸福的认识,对当代幸福观的形成与塑造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幸福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幸福的渴望也在不断加强。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穆勒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1]而马克思则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一切的源头来源物质需求,这里的一切同样包括幸福。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依据,从而总结出了无产阶级幸福观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专门论述幸福观的著作,但是幸福观的思想遍及其经典著作之中。从这些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调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一致性

人类生活一般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在马克思以前,关于幸福问题主要存在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两种学派观点:禁欲主义强调人要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肉体欲望,必须忍受住今生的贫困和磨砺,来世才能在天堂享受幸福;而享乐主义则认为物质是人生的第一追求,精神上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马克思并不赞同任一学派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着精神方面。他对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幸福观进行了辩证分析,肯定了人们合理而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同时也强调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

(二)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性

与以往传统的幸福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其生产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的社会性就决定了幸福在本质上也具有社会性。即是说,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是不可分割的,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前提,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也正因此,马克思提出,“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3]这也意味着,只有把自我幸福和社会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的融为一体,才是人生幸福的最终归宿。

(三)强调劳动与幸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主要是靠人民群众自身创造的,其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并不排斥人们去追求物质幸福,但是它强调人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并没有给劳动者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不幸,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自身所有,却被资本家无情的占有。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产生异化,使劳动者的身心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阻碍了对幸福的获取,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劳动者才能真正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要求人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保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在劳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精神生活,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的两手抓。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不断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运而生,它是关于幸福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对于新时期探索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认识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反映。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人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等方面对幸福的内涵作出了界定,突破了传统的禁欲主义幸福观和享乐主义幸福观的桎梏,可以帮助存在不良幸福观的人纠正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让大家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幸福,并且这种幸福是多方面的,包括劳动过程中的幸福、精神上的幸福、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幸福以及个人价值创造的社会幸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揭示了追求幸福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揭示了人类幸福的来源,介绍了实现幸福的两种重要手段,即可以通过劳动和贡献两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幸福。通过劳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过程即是为自己积累物质幸福的过程,通过劳动为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即是为实现社会幸福提供物质保障的过程;个人在奉献中使得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个人幸福也同时得到了彰显,而个人的奉献本身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同样能够促进社会幸福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从劳动理论、价值理论、人的本性等方面深刻揭示了追究幸福的重要途径,为当代人实现人生幸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提出了生态幸福新理念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慢慢就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就与日俱增。很多进入工业化的国家秉持着“先污染,再治理”的理念大肆开发自然资源,殊不知道很多破坏性开发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被破坏即永远不可能再被修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等理念,这些主张不仅可以为当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呼吁为人类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自然资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提议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小结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通过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为当代人呈现了幸福观的意蕴,而且也为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供了现实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指导下,人类社会正常朝着全面幸福在一步步迈进。马克思幸福观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中国梦才能起飞。

参考文献

[1]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8-79.

[3]张羽佳.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

作者简介

叶焕勤(1992-),女,汉,河南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幸福观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