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2017-08-27崔亚楠
崔亚楠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高校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崔亚楠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学生评教已成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开始步入网络化时代。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在带来学生评教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存在评价结果、评教信息、评价标准、评教时间和评教主体等方面的问题。对此要丰富学生评教形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评教结果的呈现和处理方式,完善评教系统技术,规范评教行为与伦理,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这对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益,完善我国的教学评价制度和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评教;网上评教;教学质量;评教制度
学生评教作为一种评教方式最初在美国的大学得到实践,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学生评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逐渐成为美国高校进行教师评价的常规手段,由此确立了学生评教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地位[1]。相比美国,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活动,到90年代初,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学生评教经历了纸质评教时期、机读卡评教时期和网络评教时期,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方式主要是网上评教,网上评教制度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上评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的有效性。
一、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经济学,我国学者将其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分析的时间不长。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利益相关程度可将利益主体分为四种,分别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和局外人。
学生评教制度的实质是教学活动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各自利益分配有序地参与教学质量治理,是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有限介入的过程[2]。学生评教制度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划分,可将这三类主体分别视作潜在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教师作为评教结果的直接作用对象,其利益受学生评教的影响大,但教师无法直接参与或影响评教结果的产生,因此其为潜在利益相关者;对于学生而言,评教结果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关系到其所接受教育的质量高低,同时学生又是评教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决定了评教结果的优劣,因此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而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评教结果对其影响不大,但其掌握、把控着整个评教过程,决定了评教结果以何种方式发挥何种作用,因此是边缘利益相关者。这一结论显然有悖于我国目前以教学行政管理者为主体和主导的学生评教制度运行模式。
2. 学生评教和网上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作为教师评价制度评估主体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于同行、专家、管理人员和教师自评的评估主体而言,学生评教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学生全程参与教师教学,对教师教学全过程有直接、全面的了解;二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学生,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上所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只有学生自己感受最真实;三是学生主体相对于其他评价主体样本数量要大得多,其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的参考价值高[3]。
网上学生评教是指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步入网络化时代以来,使用网上评教系统进行评教活动的过程。网络时代的学生评教呈现出形式多样化、规模庞大化、内容丰富化的特点。网上评教使得所有学生都被纳入评教群体,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均被列为评教对象,但其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弊端,并未得到所有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3. 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1985—2016年32年为研究时间跨度(1985年之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献),以“学生评教”和“网上评教”为关键词检索研究文献,每5年的文献数量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1985—2016年有关“学生评教”的期刊文章数量
注:“网上评教”期刊是指关键词为“网上评教”的期刊文章数。
由表1可以看出,10年前是我国对于“学生评教”研究的高潮期,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度有所下降,关于“网上评教”研究的期刊文献变化也符合这一趋势。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还发现,关于学生评教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献较多,而博士论文只有2篇,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孟凡于2010年发表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学生评教制度》和南京大学韦家朝于2012年发表的《教学质量保障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评教研究》,至今仍没有这一领域的专著。
二、 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的积极影响
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在评教方式、评教形式、评教规模和评教结果处理四个方面带来了变革,对发挥学生在评教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1. 更新了学生评教方式
网上评教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发放问卷、打分后回收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模式对评教结果进行整理和反馈。网上评教使学生评教过程更加省时省力,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设备进行评教。同时,学生是“考官”而不是“被考者”,网上评教使得学生不必再填写评教问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可以在独立的空间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评教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2. 丰富了学生评教形式
当前我国学生评教主要是线上评教,呈现出教务系统评教问卷、网络论坛留言评论、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号推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传统单一的填写问卷和量表涂卡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评教倦怠心理,线上多种评教平台的开发大大丰富了学生评教形式,迎合了网络时代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不仅可以通过评教系统对教师教学进行打分,还能在网络论坛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形成评教和反馈互动机制。学生可以参加通过微信、微博等高校官方平台推送的诸如“我心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代表学生利益发声,丰富的网上评教形式为学生表达真实想法提供了渠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评教热情。
3. 扩大了学生评教规模
传统的评教方式由于纸质发放的局限性,往往采用的是教务管理部门抽样评价方式,评教主体不能覆盖到所有学生,损害了学生利益诉求的表达。网上评教使得学生在任何场所,只要登录系统、点击鼠标就可以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不仅提高了评教问卷的回收率,还扩大了学生评教的规模,使得评教可以覆盖到所有学生,学生作为“教学的顾客”,真正掌握了对自身所受的“教学服务”评判的权利[4]。同时也简化了评教流程,节约了资源和评教成本。
4. 便捷了学生评教结果处理
传统评教过程从问卷的印制、发放到回收和结果统计、处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消耗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结果反馈慢,评教周期长,往往会对回收的已抽样的学生评教问卷再抽取样本进行统计,这样能够真正参与评教的学生数量就非常有限。网上评教具有强大的信息数据统计处理功能,数据保存持久完整,大大简化了学生评教结果的处理流程,为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也能够实现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评教结果信息的公开、透明给予学生了解、查阅评教信息的渠道,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评教行为会影响评教结果,有助于学生评教态度的改善。
三、 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问题
网上学生评教制度从形式、流程和结果处理等方面都能看到信息技术给学生评教带来的便利,但由于教学管理部门主导的单一评教控制模式,使得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生作为评教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得不到表达和回应。
1. 评教主体难以把控
网上评教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在任何地方均可通过点击完成评价,从而简化评教流程,扩大评教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评教主体难以把控的问题,即无法确定这份评教问卷是不是学生本人填写的,客户端的另一头是谁在完成评教操作不得而知。文献[5]显示,有2%的学生存在请人代为填写的现象。相对于线下纸质问卷发放、统一回收的形式而言,网上学生评教大大增加了这一比例,评教结果是否为学生真实的意思表达,需要打个问号。这不利于督促学生表达意愿,也不利于通过评教保障学生的真实利益诉求。
2. 评教时间不合理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网上评教系统一般在成绩查阅前或选课前向学生开放,只有完成了这一操作步骤才能进行成绩查阅或进入选课系统。这种评教时间的选择易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读题项就“一点到底”,出现大量无效问卷;二是学生恐于互联网的公开透明性,不敢做出真实的评价,学生担心评教结果对自己的课业成绩产生影响,往往对教师采取满分态度,大大降低了评教数据的可信度。这便利了教务部门管理却不利于学生真实意思表达。对某些学生而言,评教成了“1分钟游戏”。有一项对于“学生每评一位教师大约要花多长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3分钟以下的占28.6%,3~6分钟的占54.2%,10分钟以上的只占17.2%[6]。这样的评教设置使得维护学生权利的学生评教却变成了一种义务。
3. 评价标准的适用性
我国高校的网上学生评教往往设置在教务系统中,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学生在登录系统后往往面对的是同一份答卷,学生想做出有针对性的评判或意思表达却找不到对应题项,这不符合不同类型课程对评价标准多样性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利益表达的需求。此外,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是教学管理部门一己之作。有研究表明,学校在评价量表设计时,从未听取学生意见的占58.0%,很少听取学生意见的占33.8%,经常听取学生意见的只占7.9%[7]。在这样的评价指标下评出的结果是教学管理部门希望看到的内容,而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自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利益;同时由于指标的设定不符合学生的诉求,自然会降低学生对评教行为的认同,也不利于学生实施有效的评教行为。
4. 评教信息的有效性
网络评教的便捷性和随意性使得学生评教的倦怠行为大大增加,点击鼠标似乎比“打对勾”更容易,线上评教虽然保证了数量,但是数据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文献[6]表明,学生认为学生评教结果“完全可信”的只占11.2%,“不大可信”的占82.7%,“完全不可信”的占6.2%。文献[5]显示:在填写评价表的认真程度上,不认真的学生占6.1%;在是否遵照评价表逐项评分上,11.0%的学生没有做到;在阅读评价指标情况上,不认真的学生占4.6%。不难看出,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涉及自身权益的大事,总体上是“被参与”。这样将评教视作一项任务而敷衍完成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靠需要打个问号,也无助于学生从评教结果的反馈中受益。
5. 评价结果的量化处理
线上评教获得的大量数据信息都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量化处理,数据处理的便捷性使学生评教的数据结果更为清晰,可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和统计。但这种量化分析也容易导致高校在运用评价结果时更加关注数据结果,而忽略了对评价中建议内容的关注和分析,一些学生经认真思考后提出的意见就容易被忽略。此外,评价结果的数据化呈现使得学生评教作为结果性指标的功能得到强化,发展性指标的功能发挥欠缺,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过于重视评教结果,而忽视依据学生评教意见改进教学行为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有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利益。
6. 网络评教的道德问题
网上学生评教不再拘泥于简单的问卷式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社交平台发表留言,与教师直接进行互动。这种匿名的、虚拟的间接评价形式容易出现轻谩的评教语言、不负责任的虚假评价、恶意抹黑等行为偏差,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冲突,使得评教效果适得其反。
四、 改进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的建议
网上评教怎么做才是合理的?评教指标怎样设定?学生应该怎么评?评价结果如何处理?这些都是网络评教制度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最终服务于学生学习。面对诸多网络评教可能产生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评教,规避行为偏差,从而使评教活动真正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此笔者试提出几点建议。
1. 丰富学生评教形式,搭建多种入口的学生评教平台
应抓住网络评教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搭建多种形式的学生评教平台。首先,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系统往往与教务系统相关联,属于教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导致学生评教的时间受到教务部门的限制。对此,可以开发一个独立的学生评教系统,将学生评教设置为课前期望测评、课中过程测评和课后结果测评,这样通过三个时间点的对比,不仅可以检测评教信息的可靠程度,也可以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情况。学生不再是在完成选课或查成绩前做“1分钟游戏”,也能提高评教信息的有效性。其次,对于当前存在的微信、微博等非正式评教平台要进行持续跟踪和开发,规范这些平台的评教内容和资源,要对其有整体把控和掌握,并认真对待此类间接评教平台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资料。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和其他APP平台,可以在学校公众号或客户端设置学生评教的相关入口和内容,使这些真实的意思表达为学生评教信息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更好地维护学生利益。
2.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教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只有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对此,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应进行评教指标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设置。在传统评教方式中,由于受成本因素的影响,高校一般只用一套评价指标作为所有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当网络评教出现后,这些制约因素消除了,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课程、课型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设计评价指标。虽然网络评教为实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而现实中高校的网络评教大多沿袭了传统的评教指标体系,网络评教的应有效率和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8]。此外,在评教问题的设计上,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体现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可通过座谈会或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的要求,搞清学生想评价什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教问题,才能保证评教结果反作用于学生。
3. 改变评教结果的呈现和处理方式
网上学生评教大数据的结果处理方式有助于对学生评教结果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量化分析,但这种量化结果的呈现强化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结果性指标的作用,使决策者在使用这些数据时采用简单的排序法对教师进行奖惩、考核,而忽视了对具体指标内容的关注和分析,削弱了评教指标的发展性作用。要改变当前我国高校评教中只把学生评教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测量工具和考核指标,而对评教结果中反映出的教师教学问题关注甚少的现状,扭转学生评教工作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的局面[9]。高校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在处理和使用评教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评教结果视为发展性指标,避免对数据结果的过度量化处理。
4. 规范评教行为,注重评教伦理
网络评教在带来种种便捷的同时也有其自身无法规避的弊端,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评教行为出现很多不可控因素。学生有可能基于自身好恶在网络评教平台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做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学生评教行为,端正学生评教态度。高校可开展关于教师教学评价的讲座,宣传学生评教的重要意义、方式方法,也可在开展学期学生评教工作前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学生理解评教行为的意义和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题项的含义。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推送关于学生评教的短文,或以小段子、漫画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评教行为容易产生的误区,以及评教行为失范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评教的看法和认识,才能真正改善学生评教行为的可靠性。最后,高校要多开设精品课程,尽量让学生感受到一门好课程、一位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只有了解了什么是优质课程、什么是教学质量高的老师,才能做出准确、有效的评价。
5. 完善评教系统的技术操作
当前,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评教系统的技术设计不完善。比如针对“1分钟游戏”现象的问题,高校可在设计评教系统时设定连续3题或5题不能选择同一个选项,否则评教问卷无效且需重新填写;或者规定未满5分钟或10分钟不能提交答卷,以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督促学生认真填写评教问卷。针对肆意发布轻谩、恶意评教言语的评教行为,高校可采用评教实名制的方法监督学生正当评教,但要注意学生评教结果的隐私性和保密性。学校也可以召开座谈会,征集学生有关评教形式、方式改革的有效建议,不断完善学生评教政策和体系。
[1] 孟凡.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学生评教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陈谟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
[3] 倪超美,付东升.对学生评教实践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9(1):74-77.
[4] 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77-83.
[5] 付八军,冯晓玲.大学生评教客观度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1):35-40.
[6] 邹小婷,刘波.高校学生评教现状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6):53-56.
[7] 黄晓星.学生评教体现以什么为本?[J].教学与管理,2008(1):63.
[8] 胡波.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有效性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9] 俞福君.对现行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反思: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J].管理观察,2010(36):145-146.
(责任编辑:吴文英)
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002S)
崔亚楠(1994—),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E-mail:775053928@qq.com
G645
A
2095-3860-(2017)04-02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