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
2017-08-27黄赛芝
黄赛芝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MPH,湖南 长沙 410078)
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
黄赛芝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MPH,湖南 长沙 410078)
目的 观察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微针刀配合温针灸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超短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一月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疼痛量表NPQ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微针刀;针灸;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主要是涉及颈椎椎体及相关软组织长期在不良姿势的影响下或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导致的慢性劳损、椎间小关节增生或椎间盘组织突出(脱出)、黄韧带肥厚或水肿,导致颈椎的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或脊髓受到压迫,而出现的运动、感觉异常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可见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失稳、颈椎滑脱、椎间小关节紊乱、骨质增生、韧带增厚以及继发的颈椎椎管狭窄等,并产生了多种临床症状。以往对于本病临床上主要是针灸、理疗、口服中药等治疗,笔者康复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以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现做如下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50.8+4.0)岁;平均病程(12+0.80)个月,伴右上肢疼痛、麻木的20例,伴左上肢疼痛、麻木的4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8~65岁,平均(50.6+4.1)岁;平均病程(12+0.81)个月,伴右上肢疼痛、麻木的21例,伴左上肢疼痛、麻木的39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颈项肩部疼痛,颈项僵硬不适,疼痛向前臂放射,颈项活动时疼痛加剧;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乳突端(完骨穴后方)、第7颈椎、斜方肌下方肩井穴处等部位出现压痛,经颈椎X线片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或颈椎无明显异常变化。
1.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相一致,颈肩部、颈后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至前臂和手指,有时皮肤有过敏,抚摸有触电感,神经根支配区域有麻木及明显感觉减退;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注射疗法对上肢无显效;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效(诊断明确者可不做此实验);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症、网球肘、网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②有颈部骨折或颈部外伤史,治疗部位皮肤感染史,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相关关键肌肌力下降,神经系统病理征阳性;③哺乳期妇女或孕妇;④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操作方法:微针刀:选用规格为0.50×50 mm针刀,根据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及颈椎横突尖压痛区选取相应的针刀点。患者先后取俯卧位、侧卧位,采用点刺手法为主,进针精准,要做到手指力线、视线、针身线三者合一,针尖直达病灶,5天一次,两次为一疗程。温针组:选穴:主穴:颈夹脊(病变椎体上下共3个椎体),双侧颈椎横突尖(阿是穴),百劳穴(双侧)、风池(双侧)、合谷(双侧)、大椎穴。配穴:后溪穴(双侧)。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双手及患者穴位消毒后,取0.35×50 mm的毫针,直刺穴位,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每穴每次均操作一分钟。在双侧夹脊穴、阿是穴、风池穴、百劳穴、合谷穴,大椎穴垫上纸片(8×8 cm),防止艾灰坠落烫伤,温针灸一壮,温针30分钟左右,艾柱燃尽后取下。每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方法同上,针刺得气后双侧夹脊穴、阿是穴、风池及百劳穴接G6805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120~160次/分,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超短波治疗,治疗时间30 min,输出调节:2档,输出调节:80 mA~100 mA,每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病疼痛量表NPQ治疗一月后症状改善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有关标准制定。痊愈:原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病情明显好转。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病情有所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体征基本同治疗前。
3.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 18.0统计软件中,进一步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对组内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3.4 治疗结果
治疗一月后统计疗效,微针刀配合温针灸总有效率98.30%,电针、超短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分期对照表(±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分期对照表(±s)
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1。
组别 入院时 治疗1个月治疗组 41.25±17.72 10.27±7.14**对照组 43.96±14.69 22.32±16.87**
4 讨 论
颈椎病是一个症状、体征复杂化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义为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后直接压迫神经根或椎间小关节增生或周围相关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复刺激,形成组织水肿、粘连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通常可见上肢、颈肩部的疼痛、麻木、无力等。下面我们可以从解剖学来分析:神经根在穿出途中需经过椎间盘、侧隐窝、椎间孔等部位,接着在横突上的脊神经沟内继续外行,穿出横突尖进入斜角肌肌层,前中斜角肌发出肌纤维后交织成网状下行,脊神经出横突尖后行走在网状结构中,正常情况下脊神经受到网状结构的保护,一旦椎间盘突出,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斜角肌及颈椎相关肌肉发生炎性水肿、粘连或挛缩,即可导致该神经受到刺激、卡压,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局部释放致痛物质[5],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压迫位置不同,刺激神经疼痛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导致疼痛、麻木[6]等不适。从组织结构来看,椎管外组织病变,如肌肉起止点、筋膜、韧带等损伤一般较椎管内组织病变更早更明显些,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肌肉起止点、韧带走向、筋膜附着点的疼痛程度、性质,这里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相关的主要是附着在肩胛提肌起止点、横突前后结节上前中斜角肌损伤后的炎症刺激、粘连形成瘢痕组织使脊神经根卡压而产生症状,临床表明很多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决了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起止点的卡压后疼痛即明显缓解,同时还有文献表明微针刀能抑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TNF-a[7]释放,故减轻炎性水肿,消炎止痛。微针刀多选肌肉、韧带的起止点为治疗点,采用点刺手法为主,这样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因误切正常肌肉、韧带而导致肌力减弱、误损伤大血管等其他后遗症。因微针刀针身细小,要取得与传统针刀相同的疗效,则首先是要进针精准,不能有丝毫偏差,要做到手指力线、视线、针身线三者合一,针尖直达病灶,方可达到我们预期的疗效。
颈椎病在中医学属“项痹”“颈肩痛”范畴,多因生活习惯不良、劳累或颈部肌肉劳损、长时间吹空调(尤其夏天),湿邪、寒邪、风邪入侵,阻滞于关节、肌肉、经络等,反复发作,则至气血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临床上讲的温针灸是一种针刺、艾灸联合应用的有效方法,它是将艾条截成段,作用于针灸针上,点燃艾条后产生的热量沿针灸针作用于相应穴位,已燃烧的艾条产生的温热作用有温通经脉之效,普通针刺又有刺激相应穴位的作用,促进微循环,进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气血的功效,正如《本草纲目》曰:“温中、逐冷、除湿”,温针灸能温通经络、益气升阳,祛寒除湿,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方法[8],尤其在我们南方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很多病人都是以风寒湿痹为主症,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阻络为继发病症。我们知道,在椎骨旁,颈部夹脊穴都有它特殊的解剖结构[9],脊神经根从C2-3~C6-7横突尖穿过,通过针刺颈部夹脊穴及横突尖局部阿是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疏通经脉气血,通络止痛,达到通则不痛的功效,也就是说温针灸能使热力沿针身传入体内,符合中医学标本同治之法则,温针灸可有效改善神经根水肿、促进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和消除,并且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根和周围组织水肿的消退,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增加局部组织供氧、供血,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组研究表明,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电针配合超短波治疗,且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C].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行业标准[S].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Melzack R.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ajor properties and scoring methods[J].Pain. 1975,1:275.
[5] 陈祥云,贾卫华,刘梅举.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55-656.
[6] 彭冬青.董玉喜.刘云霞.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9.50(3):231-234.
[7] 程维,张玉辉.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TNF-a,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44-2045.
[8] 荣.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65.
[9] 佑邦,等.当代中国针灸临床证精要.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
本文编辑:李新刚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icro needle knife with warm acupuncture therapy treatment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effect assessment.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to random single blind metho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was warm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adopts electric acupuncture with ultrashort wave therapy, observe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2 weeks, 2 months of curative effect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98.3%,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76.7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ervical spondylosis pain scale NPQ obviously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Joint warm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micro needle knife therapy effect is obvious, is worth promoting.
Micro needle knife; Wen acupuncture;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R741.05
A
ISSN.2095-8242.2017.027.51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