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现代农业企业管理
2017-08-27张济岩
文|张济岩
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现代农业企业管理
文|张济岩
[√]近几年来,全球性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汹涌磅礴的互联网创业大潮带来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思维,对农业企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置之不理,还是勇于拥抱?是全面转型,还是选择性借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这为管理者,特别是处于变革中的农业企业管理者指明了方向: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继而突破自己,实现卓越。
农业企业需要变革
在大众认知中,我国的农业还处于靠天吃饭的传统阶段,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生产,严重缺乏精确的市场预测,农产品滞销成为经常性事件。同时,在需要的时候买不到好的、安全的、放心的农产品,也是长久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难题。而且,农业的标准化、农产品的安全化,更是每个从业人员孜孜不懈追求的目标。所以,大家普遍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大量的机会,也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尤其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各行各业已经全面互联网化的态势下,如果能将看起来很土很落后的农业和最火爆最先进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将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农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制约,使得农业企业应用互联网的过程并不顺畅、成功案例并不多,整体产业的效率没有得到极大地提升。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农业企业管理者要想拥抱互联网、谋求企业变革,就需要提升对企业的认知管理,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学会认知管理
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才有可能寻找办法战胜自己。正如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总是很清晰地看到别人的不足,却对自己身上同样的缺点视而不见。也有人虽然了解自己的缺点,但不以为意、置若罔闻,甚至觉得这是“本性难移”。但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是认知管理。”猎豹移动创始人兼CEO傅盛是这样回答的。认知才是战略的重新定位,是力量的不断积蓄,是实现高效率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事实上,有些管理者已经认识到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但因为承受不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阵痛而放弃,从而放弃了带领企业实现突破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具有勇气和毅力,敢于面对现实,认知自己、认知企业。笔者看来,认知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者对企业、对行业的认知。对农业企业来说,不仅要探索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认知企业本身的潜力和向上下游延伸的可能性,更要对互联网、生物技术、大数据等跨领域行业形成判断,才能实现产业结合、联络互动、效率提升的飞速发展。
二是管理者对自己能力的清晰认知。作为企业的“领头羊”,管理者的认知就是企业面临的天花板,管理者的基因也决定了企业的基因。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能有“自知之明”的聪明人毕竟是少数,尤其是在商业社会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管理者,抛却已经取得成功的运营方式,去了解陌生的未知的方式,是一种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上的折磨。所以老子才在几千年前就发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感叹。
三是管理者对企业运营成员的认知。在对每个成员能力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搭建能力互补、具有极强战斗力的团队,并引导激励所有成员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感,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认知自己能力边界
在认知管理这三方面内容中,对企业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管理者对自己的能力边界的清晰认知。只有管理者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才能在市场变化的浪潮中把握核心,进而提高对行业、企业和员工的认知。这需要管理者冷静地面对现实,不能“过度自信”、高估自己驾驭企业变更的能力。《三国演义》中的马谡,熟读兵书,才器过人,常与诸葛亮谈论兵策,然而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街亭作战中违背诸葛亮的指令而落得身首异处。同时,管理者也不能妄自菲薄,一味推崇新领域的模式经验,轻易放弃自己对农业领域的理解和多年深耕农业的经验,从而导致新模式进入农业的“水土不服”。要知道“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农业产业具备的传统型和特殊性,会给初入者带来理解、执行上的困难。“深知农业者必是大农人”,只有根植于农业了解农民的人,才有可能改变农业。
互联网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源就是这样的人,他是第一批触网的传统营销人士转行去做电商,并非科班出身的IT男,但他寻找挖掘了很多精通电商各个方面的人才,成就了“三只松鼠”崛起的基础。章燎源自己每天专注于思考用户和员工的心理、做战略决策,通力打造了创业5年、44亿元营收、4200万消费者、即将上市的国内零食坚果“巨无霸”品牌。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那么,管理者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应该如何进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核心和主宰,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和愿景。而文化和愿景恰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基,是企业战胜挫折、勇往直前的法宝。因此,管理者要有清晰的思考和战略,对执行落地有着明确的方法和路径,要明确自己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知道 “哪些方向企业能做,哪些方向企业无法做”“哪些工作需要自己做,哪些工作需要交给其他专业的人来做”,才能有的放矢,得到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的,“一个管理者能力表现并不在于指挥别人,而是在指挥自己跳出最美的舞蹈”。
(二)认知管理团队的能力
管理者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后,也同时为搭建团队、寻找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进行了定位。虽然老子强调自知者明,也同时表达了知人者智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做不大的根源是缺少团队,缺少团队的原因是没有选对人,没有选对人的核心是对人的认知不明确,没有合适的定位。可以说企业的成功,是管理者的成功,也是管理团队的成功,只有合适的管理团队,才能成人成事。所以,管理者要充分认知到企业的管理团队、各级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局限,将他们放在与其能力匹配的岗位上,并不断引导各级管理人员提高认知、凝聚认知,实现共同的使命。历史上的刘邦在认知方面是绝对的高手,“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及张良;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不及萧何;论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不及韩信”,然而正是刘邦将这些英雄人物聚集在账下,人尽其用,打下了汉室江山。
(三)激发员工的认知能力
虽然企业管理者是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管理企业,但具体执行落地的还是企业基层的员工,尤其对农业企业来说,基层员工一般工作条件比较艰苦,面临的环境也比较复杂,更需要管理者创造有利于共同认知的制度,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管理者要围绕企业战略,致力于提高员工认知,用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员工,不会增加很多成本,但提高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设置个性化的激励方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当一种层次满足,就会转向其他需求。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情况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或精神性,或物质的,使每位员工都能获得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