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2017-08-27姜小白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盈余所得税税负

姜小白

(河海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1100)

基于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姜小白

(河海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1100)

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很多种,如契约动机(管理报酬契约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资本市场动机等等。我国的研究证实了有IPO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而基于避税动机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对基于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所得税改革后,所得税税率下降的上市公司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所得税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有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所得税税率不变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明显;另外,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越高,向下盈余管理动机越明显。

盈余管理;避税动机;所得税税率;所得税税负

引言

新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经过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计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适用于内外资企业。配套的实施条例于2007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于2007年12月6日颁布实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对内外资企业征收25%的所得税。所得税改革的税率变化无疑会影响企业所承担的实际税负,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实际价值。新税法实施之后,大部分企业都要向上或者向下调整税率,并要面临它带来的影响,这就为我们研究基于避税动机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

目前所得税税率改革实施时间尚短,国内基于避税动机对盈余管理进行的实证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基于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税率变化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也能为新税法的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考察了所得税改革后所得税税率下降、上升、不变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向上或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结合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和公司治理机制,考察所得税税负高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已有相关研究与研究假设

Dopuch et al(1988)探究了公司为什么会采用后进先出的方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得到的结论是影响公司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税收要素。Cushinget al(1992)的研究使这项结论得到验证。Dhaliwal et al(1994)发现,财务报告与税收要素都会影响公司存货的清理,税率低、负债高的公司更有可能会进行存货的期末清理。

Mills et al(2001)的研究发现,会税差异较大的公司有以下几种:上市公司、利微公司、高负债率公司以及有财务危机的公司。他的研究证明了公司在调增利润时会通过会税差异来降低税收成本,即说明公司会基于避税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一般来讲,公司运营总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008年的所得税改革使得很多公司的法定所得税税率有所变动,从而所得税税负有所变化,再加上从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的2007年开始,公司就已经对此法律进行研究和预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基于避税动机,公司的管理层和决策层会更好地进行利润转移,实现盈余管理。

2008年的所得税改革,使得公司的利润开始变化。当所得税税率下降时,公司将应税收益顺延到下一年,将获得更多利润。为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公司管理层会基于避税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而公司为了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会将费用提前确认或者将利润推迟确认,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得税改革后,税率下降的上市公司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假定公司预测下一年度所得税税率将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为了达到所得税支出最小化的目的,必然会选择将未来税率较高期间的会计收入提前到当前税率较低的期间或者将费用推后确认,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二:所得税改革后,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有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

基于前面的两个假设,2008年所得税改革中,如果公司税率没有变化,则可能选择不进行跨期利润转移,即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明显。因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三:所得税改革后,税率不变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不明显。

所得税改革之后,上市公司前一年的所得税税负越高,公司管理层基于避税动机,在遵循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惯例的前提下,越会通过在下一年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手段进行向下盈余管理,来达到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的。据此提出第四个假设。

假设四: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越高,向下盈余管理动机越明显。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验证前三个假设,本文选取2007—2013年为研究区间,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共获得2 638家公司的数据信息,为使实证结论更加可靠,样本按照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有多个所得税率与所得税税率不明确的公司;(2)剔除2006年之后上市的公司;(3)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4)剔除2007年和2008年当年所得税费用缺失或者非正的公司。通过以上程序进行筛选,最后得到的有效样本617家,并把总样本根据其在2008年所得税改革的受影响程度具体分为三类,其中税率下降的样本有352家,税率上升的公司有155家,税率不变的样本有110家。

为验证第四个假设,在上文样本的基础上,选取2008—2013年的数据,剔除数据缺失的112家公司,得到505家公司。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改革后前一年的所得税税负与滞后一年的盈余管理的关系,因此,6年共3 030个样本。所得税税率与公司上市时间数据来自于同花顺ifind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cer色诺芬数据库,数据的处理采用matlab软件、spss软件以及stata软件。

公司盈余包括应计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经营现金流量的可操控性相对而言较弱,所以,要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就要通过应计项目。而应计项目包括可操纵性经营应计项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国内学者黄梅(2009)在对常用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不管在模型设定还是检验效果方面,表现都是最好的。所以,本文将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计算非操纵性经营应计项目。

本文在Mills ct al(1998)和Atood ct al(1998)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盈余管理具体方式变量,主要对应计项目指标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探究所得税税负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待检验模型如下: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于税率下降的上市公司来讲,在所得税改革的前一年,有降低税率预期的上市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负,说明这些上市公司利用了提前确认费用或推迟确认收入的方式进行了向下盈余管理。另外,这些公司在所得税改革后的六年(2008—2013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除了2009年之外均为正。

对于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来讲,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在2007年的均值为0.028 6,而在2008年均值为-0.034 8,除了2011年,2009、2010、2012、2013年均为负,表明税率上升的公司在这几年存在一定的利润提前现象,即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

对于税率不变的上市公司来讲,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在2007年的均值为-0.024 8,而在2008年均值为-0.019 2,且观察之后几年可发现差距并不明显。

另外,2009—2013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 -0.019 5,2010年为0.042 7,2011年为0.020 9,2012年为-0.000 9,2013年为-0.0016。平均有效税率为0.2548,平均资产负债率为0.5010,平均规模为22.305 5,平均资本密集度为0.252 5,平均高管持股比例为1.265 0。

(二)配对样本T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所得税改革前后的差异,本文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在所得税改革的前后两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差异显著(T值为-5.487 7)。这证明,首先,所得税税率下降的公司将税率较高期间的利润推迟到税率较低期间;其次,这些上市公司转移利润的时间跨度较长,这可能因为公司防止利润集中转移被发现,从而招致惩罚。综上所述,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检验证实了所得税税率下降的上市公司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假设一得到验证。

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所得税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有显著差异(尤其是2007年与2008年、2007年与2009年的差异最为显著,T值分别为6.005 1与6.107 8),即可说明这些上市公司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即假设二得到验证。

税率不变的公司,2007年与2008年、2007年与2009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并无显著差异(取95%置信区间),之后几年虽与2007年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即可认为2008年税制改革后,税率不变的公司并未有明显的盈余管理操作,且之后几年策略较稳定。假设三得到验证。

(三)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样本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衡量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从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衡量盈余管理的变量(DA)与代表所得税税负的变量(ET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

(四)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样本面板回归分析

表2报告的是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关于模型选择,F检验值为1.02,未通过显著性水平,说明混合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更好;Wald值为7.14,未通过显著性水平,即混合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相比更好,所以,本文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来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其他影响因素得到控制之后,所得税税负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相关,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越高,进行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明显。假设四得到验证。

表2 面板回归结果

(五)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样本VIF检验及DW检验

本文进行了VIF检验及DW检验,结果表明,VIF值在(1,10)区间内,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为1.9971,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基于避税动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本文利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从定量的角度探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然后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从所得税税率下降、上升以及不变三个角度考察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最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面板数据结构,探究所得税税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实证研究结论如下:所得税改革后,税率下降的上市公司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有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税率不变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明显;同时,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越高,向下盈余管理动机越明显。

另外,提出几点建议:(1)公司要坚持不做违背法律的事。公司不能为了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过度进行盈余管理。每个公司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在利用盈余管理与避税手段时必须要做到坚守法律,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是公司的最低要求。(2)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对于盈余管理,首先,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引导,使之采取合法手段通过盈余管理获得收益;其次,监管部门也必须对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加以惩处。从社会现状来看,惩处力度不够、违约成本低导致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过度。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使公司盈余管理收益与违约成本相符。

[1]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6).

[2]盖地,胡国强.税收规避与财务报告成本的权衡研究——来自中国2008年所得税改革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2,(3):20-25.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4]Katherine Shipper,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12):91-102.

[5]Healy,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1985,(7):85-107.

[6]Holthausen,R.W.,Larcker,D.,and R.Sloan.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9(1):29-74.

[责任编辑 王燕文]

F239.43

A

1673-291X(2017)20-0092-03

2017-04-20

姜小白(1993-),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审计研究。

猜你喜欢

盈余所得税税负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如何降低税负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2018年版)》等部分表单样式及填报说明的公告
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2018年版)》等部分表单样式及填报说明的公告
衡量一个国家税负轻重不能光看数字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新准则下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浅析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所得税处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