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个性体验 增强阅读品质
2017-08-26符建美��
符建美��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解读文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而不是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教师该如何践行新课标,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呢?本文结合阅读教学实例,从找准切入点、利用衍生性、关注动态生成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在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中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选择内容
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都存在各自的不同,这使得他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情和学生的兴趣,找准适合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文本解读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自我的过程。
例如著名的纪实散文《背影》一文,平实的语言描写了感人至深的父爱,我选择“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用情感来帮助学生解读作者的内心,真正理解课文。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这样饱含深情地描述道:有一次因为下雨,爸爸到学校来接他,妈妈正好要加班,爸爸把他带到家门口的小饭馆吃晚饭,三菜一汤,爸爸一个劲地把两个好一点的菜往自己碗里夹,自己狼吞虎咽吃了半天才猛然发现爸爸往嘴里扒着白饭。瞬间,自己的心头一震,随之而来的是自己平生第一次给爸爸也夹了菜。他对父亲的理解可谓具体、真切、动情,深深感动了同学和老师。可见,他对《背影》中作者对父亲三次背影的描述和感受,很明显是带有自己生活的印记的。从情感教育入手,不仅尊重了文本情感,更让学生获得了内心体验。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记忆,去解读作品中描绘的父亲形象,自然也能获得各自不同的感悟。当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独有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经验去分析、感受文本时,这样的解读,既不会相互雷同,更不可能相互代替。这就是个性化解读。
二、利用衍生性,引导学生解读
任何一位作家、诗人,都会有着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文章也就成了他们表达思想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是其生命态度的呈现,有着具体时代背景的深深烙印。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使具体的文本内容得到纵向和横向的链接,深入挖掘其内涵,在揣摩语句、含英咀华中表现文本的衍生性,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两篇作品,如果仅从文体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确实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文章的主旨与思想情感等,如果仔细解读就会发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需要学生把文本的衍生性进行链接解读,把这两篇文章放在歷史背景下来审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一方面,范仲淹、欧阳修二人所处时代相同,这两篇文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通过寄情于山水表达作者想要济世安民的情怀,他们都在文中透露出自己在官场的不幸与被贬后的无奈。另一方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体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理想世界,连接作者的思想,就会发现两个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截然不同。利用文本的衍生性,解读作者的创作初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解读中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与文本、作者、生生的对话交流中泛起情感的荡涤,丰富生命内涵。
三、关注动态生成,实现多元解读
文本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它是作者情感世界的真实反映,而这个复杂的情感世界有时很难用语言去诠释,需要读者用心去想象,这种想象是广阔的、自由自在的。这就给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有利平台。在解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想象,珍视这种个性体验,关注学生的解读,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课,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感悟,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紫藤萝,通过紫藤萝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托物言志:原来花与人一样,都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种种不幸。通过对紫藤萝不幸的思考,解开了缠绕在作者心头多年的悲伤和忧虑。对于这篇散文的教学,教师往往会追求“标准答案”,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总会要求学生的思维仅以线性的定向方式活动,最终导致学生思维变得狭窄,很难理解那些深刻的道理。为了消除这种弊端,不妨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主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多元解读:大自然奇花争艳,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花情有独钟呢?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解读中产生动态生成,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学生认为作者是从花的外形之美引出理性的感悟,还有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谈花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开展个性化解读文本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引导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文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让初中语文教学进入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