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专题批判 提升阅读实效

2017-08-26陈黛煜�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课文文本

陈黛煜�オ�

根据教育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够保持足够的洞察性和判断性,就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专题批判展开课堂引导,加强对学生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引领和指导。那么何为批判性呢?他指的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不是为了背诵和记忆,而是为了进行多维度的独立思考,不做课文的奴隶。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基于专题批判,抓好课文规范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精挑细选,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可谓是精良上乘,从文质兼美,这个角度而言是无可挑剔的。但事实上,作为有创新思维的语文教师来说,就算课文是非常规范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可以批判的地方。只要换一个角度,从另外的眼光来审视,就能够找到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是学生发展思维,训练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好课文规范,这个规范既不能够太死板,也不能够太宽泛,一方面,要能够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又要能够让学生根据课文规范当中的重点,看出其中的问题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质疑课本,而且能够从课文当中看出问题,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将课文当作一杯茶,每一杯茶都值得细细的品味。

古人有品茶之说,笔者认为,读书当有煮书之说。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一本厚厚的书,读得只有薄薄的几页,甚至是几行字,那就说明学生是下了功夫的。曾经有人说,每本书里面都具有丰富的营养,如何将这些营养让学生都有效地吸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硬灌,硬塞进去,但往往获得的结果并不理想,不是让学生消化不良,就是让学生最终弃书而去。究其原因,在哪里呢?关键是教师没有把功课做细。

每一个教师需要做的基本功就是煮书,不但要煮书,而且还要像煮饭那样的去煮熟每一堂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把教材熟读百遍,文本的修辞、句法、段落等,蕴藏在课文当中的意境之美,都会犹如美食一样,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烛照和引领着自己获得语文涵养的提升。当教师有了这样的境界,就能够情不自禁地想要将自己的所得、所知、所品味的智慧分享给学生,这种分享就称之为课堂教学的设计。

二、基于专题批判,加强课文规范认知

一个有效的课堂设计,并不是来自于对各种教参的依赖,而是来自于自身对课文的领悟和深刻的钻研。在此基础上,教师既要关照学生的自主思维,又要和学生同为一体,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当中蕴藏的文字和形式之美。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激活了课堂阅读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批判性的专题阅读。因此,教师要有效把握课文规范,走出固定学生思路的误区,带领学生走好以下三个方面:

1.认真审视教材文本

审视教材文本看似简单,但却并不容易。教师往往容易将教材当作圣旨,死板地照抄照搬,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学生亦步亦趋,缺乏独立判断和批判的能力。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按照每一个专题,让学生顺着专题往下阅读,认为这样可以万事大吉了。这些教师认为教材安排的文章都是非常优美的,也都是专家学者经过审议之后进行编排的,由于过分服从权威,一味地崇拜教材,导致课堂缺乏思维含量,学生的语文独立思考能力不够。比如在初中教材当中,专题阅读是教材模块的一个组织形式。将课文阅读形成专题,建立系统化的语文能力培养体系,这是初中阅读教学的一个新改革。但是如果教师照搬照抄,将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发展。

2.看透表面意义,杜绝陈词滥调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容易陷入鹦鹉学舌的窠臼之中,对文本的专题模块理解比较生硬。认为一个单元的主题就意味着所有的课文意思大致相同,而没有引领学生从批判的角度,反思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导致课文理解模糊,不能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深挖细读,学生在大脑当中形成的印象是课文都一个样儿,没有实现对文本“这一个”的理解和定位。

3.从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发现新意

一篇课文之所以能够被选入教材,一定具有独创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从一个方面进行解读,难免一叶障目,学生也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更有甚者,只是一味地盲目参考各种教学资料,人云亦云,屈从于官方的说法,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个人逻辑推论,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带领学生从规范性的课文当中挖掘习以为常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以此展开探究,进行独立的思考。正是通过这种批判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文的发现者和探索者,真正实现对自我的突破。

三、基于专题批判,实现本体阅读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独立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基于专题批判,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和分析,带领学生实现本体化的课堂阅读。何谓本体,即要立足学生本身。这样做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够实现思维的立体化和多元化,在阅读体验上也会更加丰富一些。对于写作者而言,一篇课文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意义,似乎作者才有发言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很多教师往往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时时处处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挖掘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从赏鉴的角度,让学生获得一些审视文本的机会和体验,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思考。

我们原来的教学模式,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课堂鉴赏,根本不需要去进行自我的表达,更不能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直沿用已久,但却积累了一种只重文本不重学生的教学弊端,并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必须从作者的内在感受出发,忽略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感受。这样的一种阅读价值取向,并非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展开批判性专题阅读,一方面立足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性理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流畅的情感表达,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进行文本的多元化探索。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入手,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感体系。

比如在教学散文《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实现真正的专题性批判阅读,我先让学生整体诵读文本,从中找到一些非常优美的词语和段落。与此同时,挖掘学生已有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对冬天的这种寒冷的感觉,对雪花的喜爱,然后让学生跟随着文本,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冬天里。

四、基于专题批判,发展多元化阅读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发现学生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趋同性。因为当教师做出一个模板引导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趋同于大众认知,被动接受教师所传递出来的模板,导致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和批判性可言。为此,需要教师立足专题批判,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教学。为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多层次的教学,那就是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基于学生本体来进行巧妙的布置和设计,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步骤,一方面从教学目标上进行改变,立足于学生本体,将这堂课的主要目标和意义直观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

比如,在教学文言文《于园》这一课时,笔者立足学生已有的主观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先根据文本当中描述的样貌,通过自己的画笔描画于园,借助这一个途徑和模式,学生很快理解了于园所具有的三大特点,同时对于文章的空间写作顺序有了深刻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再如在教学《安恩和奶牛》这一课时,教材对文本的解释是要关心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但是有学生提出,之所以对动物如此善良和尊重,是因为社会极其的冷漠。从这个角度来说,安恩和奶牛之间有这样的生命关爱,更反衬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严酷,展示出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总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专题批判,既不盲从于教材,又不依附于教材,在把握教材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立足学生本体,多个角度挖掘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借助这样多角度的批判性阅读引领,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品质,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笔者相信,批判性阅读教学将会步步为营,大大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215500)

猜你喜欢

批判性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