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对意境的把握与挖掘
2017-08-26王华平
王华平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意境的美,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诗句的表层进入作品的“灵魂”,并由此获得美感。为此,本文将通过导入增强学生对意境的了解、通过意象的整合来挖掘意境、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探究诗歌意境、通过对诗中“空白”的挖掘来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吟咏诵读来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几个方面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古诗词意境的内涵
何谓意境?所谓的意境乃是作者在其作品中所着力渲染、烘托出的情境。此种情境表现为作者心中的所思所想同外部景物之间的完美契合,因而将作者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其作品之中。对于诗词艺术而言,如若未能让人体悟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厚情感,则无法让读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二、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导入增强学生对意境的了解,通过意象的整合来挖掘意境,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探究诗歌意境,通过对诗中“空白”的挖掘来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吟咏诵读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1.通过导入增强对意境的了解
中国传统诗词艺术最具魅力之处,不仅仅是其在修辞方面所取得的杰出造诣(如对偶等),还在于其能够让读者在品读诗词时,悄然踱入诗词中的世界。这也正是古典诗词最为脍炙人口的特质所在。语文教师也应当以此为诗词教学的着眼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能使学生进入诗词世界的桥梁,这个桥梁便是课上教师所构建的情境,尤其是导入时为学生构建的意境。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上导入对白内容,将学生瞬间带入到诗词的世界之中。比如,曹操的《观沧海》虚实结合,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如果直接教学,以学生的人生经历和视野不一定能够感受到,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本诗词意境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导入时为学生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营造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增进对《观沧海》意境的了解。
2.通过意象的整合挖掘意境
意象,在文学创作中是指寄予了作者情感的客体。中国古典诗人最为擅长创设意象,并以此来巧妙地展现或缠绵悱恻、或豪迈干云的独特情感。比如,杨柳,因为常在风中飘飞,象征着人们离别和不舍之情,所以才有了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由于明亮和圆满,而被人们赋予了团圆与思乡之情,所以有了白乐天的名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正是对“明月”这一意象的绝妙运用。学生应展开自由的想象力,从优美的诗词中去体悟无限的深意。
3.通过作者简介探究诗歌意境
对于诗词的学习,不但要领会和洞悉其中的典故,掌握創作修辞技法的使用,更要对作者的生平、思想、主张做到全方位了解,如此方可真正领会诗词的主旨。以五柳先生陶潜为例,其看不惯官场的诸多丑态,不屑于世俗,因而毅然归隐山林,其笔下的诗文风格正是其个人品格的最佳写照。如陶潜笔下的《饮酒》一诗,表现出其在辞官后的欢欣心境,同时也折射出其对腐朽不堪的官场丑态的抵触。
4.通过诗中“空白”挖掘诗歌意境
语文教师在构建诗词意境方面有着诸多的选择方案,如笔者惯常习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诗词学习的情境构建。此种方法的艺术之处在于对“留白”的使用,而“留白”这种技法乃是源自传统水墨艺术,通过对画面的“留白”处理,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之地。通过此种方法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其自由想象力的学习契机。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展示了大战一触即发之前的紧张状态。李太白笔下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江上一片孤舟,愈来愈远,逐渐消失在了视线的尽头,我的朋友,他是否孤独?是否寂寞?这些可以作为留白,让学生想象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5.用吟咏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诗词的吟咏诵读,将使学生在舒缓的过程中慢慢体悟到诗词的内涵和主旨。可以说,学习和记忆诗词不难,难的是如何领会作者暗藏于诗句中的深意。因此,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古典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不妨配上舒缓的古筝曲,让学生在心境为之平复的同时,随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师的带领下吟诵诗词,慢慢地,学生的心境便会被带入到诗词的情境之中。
清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本文中,我们通过导入增强学生对意境的了解、通过意象的整合来挖掘意境、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探究诗歌意境、通过对诗中“空白”的挖掘来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吟咏诵读来体会诗歌的意境这五个方面,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境的营造展开了探究,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西江中学(34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