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鉴赏,品析诗词韵味
2017-08-26刁海敏
刁海敏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格式韵律,它们或庄重典雅,或婉转流动,蕴藏着作者的情怀,无不给欣赏者美的享受。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不少古诗词,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使他们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创作的时代大多较为久远,且诗词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策略指导学生鉴赏,促进学生品味古诗词独特的韵味。
一、背景鉴赏,浮现意境
由于时空的阻隔,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创作诗词时的心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进行鉴赏,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态、经历,这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观刈麦》是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由于学生对于唐朝农民的生活状况并不了解,所以很难真正体会这首讽喻诗的内涵。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该诗歌的创作背景,借此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背景鉴赏中,学生了解这首诗歌创作于唐宪宗年间,当时作者白居易担任陕西某县的县尉。县尉在县里主要负责的是征收赋税之类的工作,所以白居易有机会真正了解到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对于处于贫困中的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因此才会写下这样的诗歌。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后,可以提问让他们思考:“品读一下‘今我何功德到‘今日不能忘,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放进去和农民比较?”学生意识到作者不光只是将自己和农民比较,并对此感到羞愧,实际上他是将贫困的劳动者和奢侈的地主阶级进行比较,体现讽谏之意。在作者所生活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想法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只有了解了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内涵,了解诗歌中的思想韵味。学生可以尝试站在诗歌创作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品味诗歌可以更为深入。
二、类比鉴赏,深度探究
精妙的古诗词往往蕴含着意味深沉的意象,在初中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进行类比鉴赏。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可以理解各个不同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在阅读其他诗词时,面对相同的意象学生便可触类旁通。
《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中秋之月,但是经过类比鉴赏却可以发现,两者所体现的意味有所不同。对于“月亮”这一意象,苏轼词中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不仅指代嫦娥也指代明月,更指代美好的事物,表示的是要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明月将两地联系起来,促使思念的双方能够心灵沟通。苏轼的词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明月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对于人生的哲思。而《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从天下人的望月引申到思人怀远的心情,有推己及人的效果,将思念之情表现得深沉内敛。联系前两句可以发现作者表现的是沉静寂寥的月夜之景,通过“望月”将离别和思念之情婉转地展现出来,给人一唱三叹的感觉。由此可见,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有“月亮”这个意境,也都展现了思念的寓意,但是《十五夜望月》思虑绵绵,而《水调歌头》更为豪迈,且充满哲思。深度探究后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一些差别。
意象是作者将客观事物经过主观情感活动改造后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在意象中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类比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可以促使学生深度探究诗歌深层次的意蕴和情调。
三、想象鉴赏,体悟内涵
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若能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情境中,将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内涵。教师指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作者所描述的畫面,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春望》是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了原本应该是桃红柳绿的春天,却因为战乱导致长安凄凉落寞,体现了作者心系家国之情。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尝试在脑海中构筑《春望》所展现的画面,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学生展开了想象:“在战争的年代,即使是春天也会让人感到伤感,走在荒草丛生的城中,看见花儿就让人流泪,看见鸟儿就勾起伤心事。由于战火连绵,所以不能寄信回家,满怀愁绪不能抒发,就连头发都因烦恼而掉光了。”此时让学生将自己说出的话语和诗歌原文作对比,看看两者有什么差距。学生提出:“‘破、深两字写出了凄凉的情境,而‘溅、惊实际上写的是人们的内心感受,诗人的句子比我刚刚所说的更能展现强烈的情感。通过景物描写反衬情感,给人含而不露的感觉。”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感受了诗歌的内涵。
诗歌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并体现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背景分析、类比鉴赏、想象情境等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品鉴诗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分界初中(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