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法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
2017-08-26王盈枝�オ�
王盈枝�オ�
初中生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往往只能体会诗词的表面意思,理解较为肤浅,无法深入探究诗词的意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通过比较诗歌主题感受诗歌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感受真善美,构建完善的人格;通过比较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提高辨析能力;将课内阅读的诗词和课外诗词阅读相比较,开拓思维空间,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知识。
一、比较主题,建构人格
诗歌虽然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但是却意味无穷,在诗歌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华品德规范,因此阅读诗歌对于初中生完善人格有一定帮助。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相同主题的诗歌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从而促使学生尝试自我完善。
《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都是以“望月怀远”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这两首诗歌的主题,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后发现,这两首诗歌虽然都将“月亮”作为主题,但是却有细微的差别,前者写的是思念和离别之苦,而后者说的却是对人生的哲思。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细致分析“月亮”主题的诗歌,说说有什么不同。在对比后学生发现,月亮主题的作品一般都通过描写月亮来抒发情感,表达精神情操。有的诗歌主要渲染月亮的清幽,表达悠然自得的情怀,如“明月松间照”就是其中的代表,让人感受到作者豁达的情怀。有的作品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思,体现对亲人的思念,《十五夜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的作品表达的是凄凉孤独的心情,古代文人中有很多都有生不逢时的孤独感,他们往往借用月亮主题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水调歌头》主要体现的是对时空永恒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考,除了这首词以外,“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体现了这种思考。在对月亮主题的分析比较中,学生了解作者运用此主题表达自身的情感,能从诗歌中看出作者的情怀、人格。
学者王国维提出:“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通过比较相同主题的诗歌能让学生感受到传承千古的中华美德和精神准则,促使他们受到启发,从优秀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启迪,提高思想境界。
二、比较词句,引导辨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让他们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然而初中生辨析能力较差,理解能力不足,很难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诗句,分析不同诗歌中意象、表现手法等的差异,了解如何创作出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
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和另一首豪放派的代表词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进行比较阅读。首先可以分析这两首词的内容,理解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对比后可以发现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体现了作者想要保家卫国,然而无奈英雄迟暮的情怀。其次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如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词中体现转折义的句子。对比两首词的词句后可以发现,《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用“此生谁料”起到转折作用,而《破阵子》则用“可怜白发生”来起到转折,都将自己现在的苍老和年轻时的豪壮相对比,表达人生感叹。不同的是《破阵子》在“可怜白发生”之前全部都写了回忆豪壮的往昔,而《诉衷情》则一边叙述回忆的情景,一边感叹,“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等词句都写出了当今的无奈。
如果能对风格相近的诗句加以比较,能促使学生看出诗歌的优劣,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让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
三、比较意象,感受意味
刘勰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确如此,在诗词学习中意象是必不可少的探究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在扩展阅读中如果遇到同类意象,则可以引入已知概念,并加以比较,探究该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寓意是否有不同之处。
《蒹葭》一诗给读者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歌中有很多意象,如“蒹葭、白露、水”等,作者将意象和事件情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了委婉哀怨的意境,体现出独特的意象结构。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水”这个意象,在这里的“水”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它可以是男女相会的场所,也可以是阻隔人们相见的场所,在这首诗歌中“水”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促使主人公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因此产生思念和惆怅之感。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都有“水”的意象,古人喜欢用“水”来暗喻阻隔和障碍,除了《蒹葭》以外,“山长水阔知何处”等诗句也运用了这个意象。除此以外有的诗歌中“水”的意象主要用来表达连绵不断的离愁别绪,如“水流无限似侬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对比这些诗歌中“水”的意象能让人充分理解其意蕴,体会到古人诗歌中意象丰富多彩的内涵。
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如果用在不同的语境之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艺术效果和情感色彩可能会发生差异。对比诗歌的意象,品味其中的意味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
四、比较情感,体味思想
诗词以情动人,不管是亡国之痛还是别离之伤,都令人感慨,诗人往往会在状物写景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用词句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态度。由于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隐匿性,所以必须要反复体会,才能够把握住诗歌主旨,读懂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情景交融,感情深沉的诗歌。这首诗歌将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融合在一起,借用比喻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要读懂这首诗歌就要充分理解李煜当时的生存状态,了解他创作诗歌时候的社会背景。当时李煜已经归降宋朝,他不再是南唐的国君,那种奢靡的宫廷生活对于他来说如同梦幻一样,消失无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歌,由于境遇的原因,他打破了当时流行的花间词创作风格,不再用华丽的笔墨写“妇人语”,而是以沉痛、委婉的语气写出了离开家乡之后内心的悲哀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李煜在亡国前后的诗词作品,分析一下个人的境况不同对于其诗歌作品是否会产生影响。在对比后学生可以发现,李煜的词作在亡国前后风格迥然不同,前期作品大多描写风花雪月,体现的是俗世爱情,而后期的诗歌则体现出沉重之感,是亡国之痛,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比诗词作品的情感,学生可以更深刻地品味诗词作品的思想。
詩词中凝聚的情感和思想往往有浓淡和深浅之分,细细品味可知这可能是作者创作风格的体现,又或者能体现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五、比较内外,开拓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打破封闭的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寻找多元化的对比阅读资料,这能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起到一定帮助。
在学习了《观刈麦》一诗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白居易和元稹的“元白诗派”,了解一下新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创作风格。在课外阅读中尝试阅读更多此类诗歌,并尝试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如可以将《卖炭翁》和《观刈麦》放在一起分析,对比后学生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歌都以贫苦的老百姓作为描写对象,他们从事的工作虽然不同,但都是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对象。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其中的词句,找找具有相同特点的词句。学生对比后发现《卖炭翁》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和《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劳动者的想法和常理相违背,而这正好反映了残酷的现实对人们的压迫。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他人的评论,用来提高对比阅读的能力。如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中提到《观刈麦》的“贫妇”一段比聂夷中的诗描摹更为真切。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对比《观刈麦》和《咏田家》,进行分析。和《观刈麦》的形象化描绘不同,《咏田家》更具有概括性和思想性,诗歌虽然简短,但是容量却很大,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观刈麦》和《咏田家》的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其思想内涵却具有相似性。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诗论作品,学习诗词评论家如何对比诗词、赏析诗词,这能让学生开阔眼界,进而提高能力。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难度颇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比较阅读法完善阅读。在对比中,尝试发现诗词的不同特点,体会其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上的差别。这样学习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在诵读诗歌中获得启示,构筑完美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