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说明文学习热情
2017-08-26刘志惠�オ�
刘志惠�オ�
说明文的特点重在“说”,是对实物或是事理的形象介绍和抽象概括,具有知识普及性和科学条理性。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说明文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促进知识的积累,提高对客观物体的说明阐述能力。说明对象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即对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等逐一展开分析。
一、导入设计巧妙,唤起学生认知兴趣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动机,让学生快速融入说明文的内容情境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有音乐、视频、谜语、游戏和故事等,这些知识有趣,又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学生不会感兴趣,桥不是随处可见吗,没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一开始并没有把学习内容和题目告诉大家,而是讲了一则小故事《鹊桥》: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还有一个漂亮善良的仙女叫织女……他们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分隔两地后,牛郎和织女所生的一对儿女在河边大哭,哭声惊动了玉皇大帝,他一看两个孩子很可怜,就恩准他们全家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据说每年的七夕,人间的喜鹊就会变少,因为它们都飞上天去搭桥了。
对于天上的桥学生兴趣十足,也容易被这个古典神话故事感动。那么再一起走进地上的桥来看看中国古代造桥技艺的精湛,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国石拱桥》,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动机,让学生快速融入说明文的内容情境中。
二、多媒体形象教学,增添课堂趣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的播放能有效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为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尤其对说明文教学来说更是带来了福音,PPT和FLASH课件的使用直接将平直的语言叙述转变成直观、动感的图片、音乐和动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极大地增添说明文的吸引力。
比如学习经典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时,文中用细致的语言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和廊子以及门窗之美,也许生活在南方的孩子能理解什么是重峦叠嶂的假山,什么是精美的门窗雕镂;对于北方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无法想象出那是怎样的,因为平时生活中见不到相似的东西。这个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尤为重要了,课前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关于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的许多图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园林之美,特写的镜头对准了园林中的各个细节,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遐想漫步在如诗如画的园林之中。看了具体的实物图片和视频,学生能更好理解作者的描述,更能感受园林之美,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精致教学环节,创新学习方法
按部就班讲解说明文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优化说明文的教学设计,才能把学生吸引进来,让说明文的学习更加轻松有趣,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
比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笔者采用几则农民常用的谚语开篇,“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并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听过,因为家在农村,爷爷奶奶说过类似的话。而有些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他们分不清五谷杂粮,一直摇头。然后我便告诉学生这些谚语的意思“这些都是人们总结出的大自然的规律,当天气闷热时,蝉便叫个不停,即预示着晴天的到来。”……听到这些学生非常感兴趣,还想让老师再举些例子。接下来,老师话锋一转,“我们一起进入课文中领略大自然的语言的奥妙吧。”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对“物候”现象兴趣十足,课堂氛围也活泼了许多。
四、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能破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和进步。特别是对于说明文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能促进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让每个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认知说明事物的特征。
比如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工总结克隆的概念、发展以及优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学生先自己思考,接着和组员分享交流,完善答案。其次针对本文开放式的结尾,我让学生谈谈对“克隆人”的理解,为什么作者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有的学生对“克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其违背社会伦理,克隆出来的人应该叫自己“爸爸”还是“兄弟”呢?有的学生认为“克隆人”可以给某些因为疾病器官出了问题的人提供更换的“配件”,挽救很多人的生命。通过小组的辩论,能促进学生对克隆的理解,增添课堂趣味,说明文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说明文课堂,逐步掌握说明文的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火花学校(2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