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审视

2017-08-25叱干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

叱干冬

摘 要:新的历史时期下的历史教材,不能再被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构成的“史实”集合体。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材应当大胆摒弃一些老旧观念,推陈出新。但就目前来看,教材所体现出的史学观念仍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思辨能力与人文情感教育长期缺失,编写体例及选材上也不够恰当,语言表述过于贫乏。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历史教材 问题

自2000年课改开始,我国的中学历史教材一直在反复求变,但总体来看,历史教材的改革还不是令人非常满意。我们就以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逐一审视这些主要问题。

什么是历史?早有历史学家说过:“历史不是过去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堆积,而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是“社会的人的科学”,它以研究人类过去的社会为起点,而以服务于当今的时代为归宿。学习历史,有助于人类从先前的历史活动中汲取必要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人类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有助于人类精神的培育,制度的革新和对于未来世界的创造。[1]

历史教材的首要问题就是史学观念上的陈腐、落后。人类认识历史,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但改革后的历史教材并没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新意。教条式的唯物史观如经济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泛阶级斗争的观点等至今仍难以消除,教材中一大堆诸如“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经济背景”等老旧概念依旧屡现于课本之中。历史教育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十分严重,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似乎就是为了证明某些理论的正确而编写,严重违背了历史学的宗旨。一些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等在教材中基本没有得到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教材中被无限放大,人类社会的一切变革、进步往往都被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经济方面的动因。恩格斯说过,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这种把复杂纷繁的历史现象简单化的作法,不仅使学习者思想僵化,而且误导了他们对历史真面目的探究和认识。

在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下,教材往往将农民运动、农民战争理想化,一味强调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意义,而丝毫不提其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造成的破坏。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宪政其实往往都是各派力量在相互妥协中产生,并逐步成熟、完善的,暴力革命不见得就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教材的问题之二就是思辨能力和人文情感教育的缺失。人们认识历史,还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德启迪的渴求。黑格尔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作为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1]西方学者“把历史当作伦理学的直观教学”。而我们的历史教材长期被当作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并没有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认识问题方法,看待问题应有的理性和智慧,只是简单平铺直述,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学生学完历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历史启迪和深层次的思辨能力,只要求学生记住相应的知识点。由于没有哲学上的深度和道德上的指引,一些偏激、错误的观点也就极易产生。

教材的问题之三就是语言表述上不符合史学审美的要求。俗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历史撰述应当美叙事、重文采。历史教材的语言除了质朴、简洁之外,还应当具备动态之美,把历史写得飞动起来,才能感动人。《史记》能流传千古,让人百看不厌,原因之一就是其语言上的精美。“辨而不华,质而不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对其最好的评价。而我们当前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内容被一再压缩,基本就是干巴巴的几页纸。教材的厚薄与学生的负担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教材编得好,再厚,学生也兴会致勃勃地看,废寝忘食;编得不好,就是再薄,学生也会将它随手一扔,弃之不顾的。高中历史尽管相对较厚,但并没有让历史“动”起来,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史实和知识点。我们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用鲜血和泪水写成的屈辱史,可是实际上课效果并非如此。尽管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学生却波澜不惊,历史课文并没有打动孩子的心灵。[2]

教材的问题之四就是编写体例和选材上的不恰当。历史进程,首先表现为特定时间之内的人类活动,历史也即是人类活动在时间中的延续。历史教科书应当为学生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建立各种联系,使教科书成为有章可循的学习和阅读素材。而目前流行的专题式体例,由于缺乏明确的时序感,加上选材不够精当,使历史教材变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上的大杂烩、拼凑物。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当然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但教材对历史人物的编写却少之又少。似乎是为了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教材选编了大量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学者建议,“初中历史教材应当是融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通俗历史读物。朝代分明,人文为主,事件明了,教材最有生命力的乃是人文部分”。[3]即便是高中历史,也不应将其分割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专题模块的编写方式。在美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思维能力被认为是是历史推理的核心,高中历史教材一般也都采用通史体例。[4]相比之下,通史体例更具有时序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便利教学的优势。

此外,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如对抗戰期间国共两党的地位和作用、“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评价上,教材含糊其辞或避而不谈,顾左右而言他,显得不够严谨。因此,教材问题之五就是不符合“信史原则”。

历史的长河里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类智慧,有着我们永远汲取不尽的宝贵财富,历史教材的编写,应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其内容,让历史教材真正体现出它的时代性、真实性,同时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让历史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 姜义华,瞿东林,赵吉惠.《史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批改.对新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透析与思考(J). 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4期。

[3] 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历史教学. 2002年第12期。

[4] 陈其.美国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启示(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问题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避开“问题”银行股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