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出文章的特色”
2017-08-25李伟
李伟
摘 要:学生作文没有特色,根源于语文的本质属性没有明确。因此,必须确定语文的本质属性:“重新构造模型”应当成为语文科的一个本质属性。从认识论出发,语文所要构造的模型即是“认识自己”!为此,写作时应该“向内转”。据此,“写出文章的特色”即是:写自我,写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语文 模型 认识论 自我 特色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然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却鲜有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特色。对此,不少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地发表了诸多看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然而,这种状况依然改变不大。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关于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一门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1],“现象学是限制在纯粹直观中的……本质研究”[1],即“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是对于纯粹现象的研究;纯粹现象即是在直观中捕捉到的那种包含着本质的现象。现象学的特点即是通过直观分析来突破传统的个别与普遍、现象与本质的割裂,真正地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让现象自身显现出来。在此,发生现象学的作用十分关键:它提供的是一个很原本的感觉材料,从这里逐渐取得某种还没有对象化的原本的构形。这个时候,主客还没有完全分开,看起来有些混沌,但因为经过了“被动”
①发生,也并非完全混沌。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现象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但是它并没有简单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用一种“整体性意识”来反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分离。从这种“整体性意识”出发,笔者认为:需要追究“语文”这个视域。
什么是语文?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根本区别在哪里?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在我们的语文界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一门课程区别于另一门课程,一定有它本质性的元素,这个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因而也是清晰的”[2]。为此,我们必须要找出语文之为语文的本质性元素:语文之为语文的本质性元素是什么?
——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言语性。这是迄今为止语文界对语文的定义的四种代表性说法,或者说给语文构造的四种代表性模型。其说法是否科学,语文界的争论已是汗牛充栋,笔者也不想在此发表过多的言论,仅列举蔡建明老师的一种观点:“……基本特点是把课程特征当属性,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人为地放大某一特征,用某一种特征取代语文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不断的争论使理论探索走向一个循环的怪圈,不是厘清了对象的本质,而是让学科基点逐渐偏离、慢慢丧失。”[2]
笔者赞同蔡建明老师的看法。在此,笔者想补充说明的是:在确定语文特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问题。因为特殊性是寓于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而不是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是什么?
求知!
问题在于求知的手段(方法):数理化和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固定而清晰的求知路径,而语文则没有。正是语文没有固定而清晰的求知路径,决定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模糊性——“模糊性”成为语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性。从语文的这个模糊性的特点出发,笔者认为:语文需要重新构造模型。由此,“重新构造模型”应当成为语文科的一个本质属性。换句话说,语文是一门需要重新构造模型的课程。
为此,构造一个怎样的模型和如何构造这个模型应当成为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逻辑前提。
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从认识论出发,应该认识什么?
——认识自己!熟知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人们必定知道:人的认识遵循“自外向内”这样一个规律!这个“内”指的就是“我”(自己),“认识自己”即是对“自我”的审视和观照。在这一点上,所谓“求知”即是求得对自我认识的知识。据此,笔者认为:语文所要构造的模型即是“认识自己”!
从此出发,文章要想写出特色,就需从语文所要构造的模型——“认识自己”——着手。为此,写作时应该“向内转”(认识自己)。“向内转”的对象是“我”。这个“我”有什么特点?——每个“我”是不同的,每个“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告诉我们,时隔多年,他对贡布雷镇的记忆已经日渐模糊,然而“小玛德兰点心”却为他开启了回忆的闸门:正当我对那隐晦的白天和必将如期来临的明日愁眉不展,我便机械地舀了一勺泡着点心的茶送往唇边。当它一碰到我的上颚,我禁不住猛然一惊:我身上正发生着奇妙的事情。一种美妙的快感通遍我全身,让我飘然超脱物外。我不知道这快感从何而来,但它令我视人世沧桑如过眼烟云,对生命的短暂也泰然处之——它像爱情一样给我灌注了一种珍贵的本质。这种强烈的欢乐从哪里来?它意味着什么;我又在哪里才能把它抓住?[3]在这里,泡在茶水的小玛德兰点心的“滋味”使普鲁斯特脑海中模糊的贡布雷镇的记忆日渐清晰起来,为他唤起了那段逝去的童年时光。但是,“小玛德兰点心”却不一定能够为你我喚起那段逝去的童年时光:因为每个“我”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小玛德兰点心”的回忆方式只属于普鲁斯特。据此,笔者认为“写出文章的特色”即是:写自我,写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下面以一篇学生习作为例具体阐释一下。
狂人日记
一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下午有班会课。
班主任依旧穿着她那一身端庄的黑裙,转身,微笑。“上课——”大家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好——”
今天老师有点变,站在那一方小小的讲台上,始终微笑着,不讲话,持续了整整一分钟,弄得我们有点不知所措。难道我们班闯祸了?还有纪律评比的结果很糟糕?还是……大家对老师的行为很困惑,都小心翼翼地坐着。终于,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谈谈理想”四个字。班主任让我们先自由讨论,我们一直讨论到下课。endprint
我一言不发,低着头,视线透过厚厚的镜片,看着课本。实际我的魂儿已飞到十万八千里外了。
紧紧闭合的双唇显得很坚定,目光死死地盯着课本。
快下课了,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写下来,明天再交到她那里。
我依然紧闭双唇。
教室在五楼。教学楼房有一排高壮的大树,长得已有六层楼高了。我看着窗外的叶子。心里不由得颤抖了一下。感叹道:“好嫩的绿色。”那种比玉、比绿宝石浅的绿颜色让我为之心动。缓缓地,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
放学了。
回到家后,笔与纸的摩擦声一直在持续着,持续着,一直到十二点。关掉台灯。“咦,这是……”我很惊讶,因为月光爬进来了,淡淡的月光在我身上流转,缓缓地伸出手,又狠狠地握住,想要抓住这温馨的月光。
想起老师的话,便拿出一张纸思考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不该把我真正的理想写下来。心里很矛盾,塞上耳机,听那一首最爱的钢琴曲——《kiss the rain》。闭上眼睛,思绪随着旋律跳动。忽然,我睁开眼睛。是的,我就是雨,我是一个相貌平平,没有回头率的女孩,但我小小的心却装下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理想。奋笔疾书,在白纸上写下:
我要去流浪
流浪
流浪远方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歌唱
记录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永恒篇章
在充满浪漫情調的爱琴海边想象
二
2011年3月10日 星期五 天气:雨
今天一直在下雨,哦,一直在下雨的星期五。
天,是灰色的。雨,下个不停,像哭鼻子的小孩子,没完没了的抽泣。街上早已经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撑一柄伞匆匆走过。空气很清新,我闻到了雨的味道,好喜欢下雨天……
又有班会课了,这节班会课应该要接着谈理想吧。
班主任说:“我来听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好,A同学,你来说一下你的理想是什么”A同学回答:“我要成为专业的篮球运动员,超越姚明,超越乔丹。”班主任微笑点头。接下来,班主任又提问了好几个同学,都对他们的发言加以评论和鼓励。“好,提问最后一个同学。B,你来讲一下。”“我来回答,不会吧?真的要讲出来吗?大家会有什么反应?算了,……”我把心一横。“我的理想是去远方流浪,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讲完之后,教室里一片沉默。我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额头渗出密密的汗珠。同学们都很吃惊。有几个同学鼓起了掌,渐渐,教室里想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我不知所措了……
班主任看着我,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是铃声响了。她什么都没说,让我们下课。
窗外,云层像坠了铅似的,天色低沉得有些可怕,彤云密布,如一个阴郁者那样愁眉不展。空气是潮湿的。一不小心,把我的心也弄湿了。不知明天,会否有明媚的阳光烘干我潮湿的心?
三
2011年3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小雨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淅沥沥……
今天一起床就有种不祥的预感,所以一整天都是小心翼翼的。
下第四节课后,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的理想为什么是去流浪?难道你不向往像上海、北京、纽约、巴黎这样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生机勃勃的大城市吗?”早就料到班主任会找我做思想工作了。“老师,有些人的理想并没有来由,只是跟着心走。我并不向往那些快节奏生活的大城市,我更喜欢休闲自在。人各有志,老师你能解释那个美国女科学家为什么要钻进大森林里与大猩猩为伍吗?”班主任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她说:“你要想清楚,这样的理想或许是你一时冲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是大家的理想。”“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的经历也大致相同,但每个人经过的心路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道路也不同。”上课铃响了,我与班主任的谈话就此结束。
雨,不厌其烦地下。
伴着轻微的雨声,我听到了我与心的对话……
本文是笔者所任教的班上的一个学生的作文。
①这篇作文写得很有特色:表面上来看,她的《狂人日记》是借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而成,但小作者“旧瓶装新酒”——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狂人日记》!在此,深深地反映了小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大规模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在这个“不适于人居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上,对象世界和人经验结构的变化把人变成了自己家园的陌生人,一切传统、价值和意义的整体在“历史的进步”下分崩离析,这进一步导致了与过去和他人之间的隔膜,导致了个体经验世界的枯萎。生活成为彼此孤立的现象堆积,同时暗示了时间堕落为空洞的、原地打转的分分秒秒。这种机械时间造成了经验的瘫痪,因为人已无法在时间中以经验的方式来同化周围世界的材料了。这样的现代文明真正地适合人生活吗?在此,小作者所提出的那种过流浪生活的理想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当下的社会状态和自己的实际状况,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出发,去寻找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过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这其实也是社会多元化的一个反映。什么是多元?所谓多元,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此,小作者也是在向人们提倡一种多元的生活——唯有多元,这个社会才能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唯有多元,人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唯有多元,孩子们才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
另外,从形式上来看,本文采用的是日记体的形式!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在此,需先说明一下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传统观念把内容和形式二分并相对立,但是“在日尔蒙斯基看来,这就把艺术作品所描写的世界与客观世界相混淆了。正是这种莫名其妙的混淆抹杀了文艺品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使文艺品不是被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而是被沦为进行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历史文献,或变成认识世界的工具。”[4]形式派反对这一二元对立的划分,他们把内容包括于形式之中,把形式看作是与内容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那个“形式”。他们认为作品中的一切都可看作是形式,“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
②。据此来看本文:形式是内容的表达需要——强调心灵的自由,强调多元的生活,哪种形式最易表达?当然日记体的形式最易表达!日记本来就是个人心灵的私人化表达,它是属于自我的!在此,小作者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流浪的生活),倡导多元,恰当地展现了自我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种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属于小作者自己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作文没有特色,根源于语文的本质属性没有明确。因此,必须明确语文的本质属性:“重新构造模型”应当成为语文科的一个本质属性。从认识论出发,语文所要构造的模型即是“认识自己”!为此,写作时应该“向内转”(认识自己)。据此,“写出文章的特色”即是:写自我,写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高中语文教与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2(5).
[3](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李恒基、桂裕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