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2017-08-25黄美华
黄美华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小学课堂的深入,数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越来越彰显出其在教学中的魅力。本文针对数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进行策略性分析,意在对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课堂的深入实施,“数学即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教育观念。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中,课堂学习和生活学习联系得更为紧密。
一、数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
数学作为理科的“头把交椅”,在美学价值上有着和谐、自然、简洁、缜密、奇异等一系列理性美。在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的生活属性会被充分地体现出来。无论是从归纳方法还是从对真理进行追求的过程中,生活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数学在生活中有很深刻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数学学习中涉及大量的符号和公式,又进一步在形式上赋予了数学美的含义。所以,数学生活化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学习,这种学习将人们心底对于美的本质进行了提升。
二、数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深挖生活元素,教学渗透日常生活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生活的内容,其实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教师没有现成的生活元素可以利用,要想联系生活实际,就需要自己主动挖掘。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准备,通过对数学教材的挖掘实现数学生活化教育的渗透。教师挖掘教材是一种潜在化行为,需要把生活和教材的联系贯彻始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时,让学生看一看生活中有哪些“圆”,圆的特点是什么,它能用在什么地方。这是一种由教材迁移到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进行圆的充分感知,这对于圆周率的学习是一种助力。
2.生活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实现
精神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是事物发展不竭的动力。学生在学校学习,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要获得更多来自于精神的力量。因此,重视数学精神的传达,这是学习的基点。以学习“圆”为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提到了两种形状。一种是方,作为已经学习的内容,学生对其特点和计算都比较好掌握;圆是高年级学习的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把不成方圆引入学习中,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感知形状。
3.整合生活中的数学美元素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文化,它用逻辑性的缜密思维为我们展现理性美。所以,教师要善于深度挖掘数字背后的美感,为数学学习赋予一种美感。教师的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还要和其他学科积极融合。例如,在学习数字“7”时,可以发现不仅仅是数学里有7,语文中也有7,如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民间传统节日中还有牛郎织女七夕节日……教师把这些与7有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一种全局性的文化角度来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发现即使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背后,也有很多故事。
数学来源生活,自然也要服务于生活,这样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果单单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利用多种方式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也可以彰显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特性。
4.通过人文情感的激发实现数学生活的存续力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人文情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发现生存的意义,主动关注自然与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予以关注,从而实现数学文化生命力的提升。
例如,进入高年级后,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有关于统计学的知识,给学生安排统计任务,让他们走到别的班级或走出学校,对某项事物进行统计,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统计实践运用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从而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源自于人文情感体验的学习,可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交流的升华,让学生获得人文关怀,实现数学生命力在学生心中的提升,使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标准中需要大力推行的一种数学精神,教师要依托现有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博古通今,一以贯之。同时,要挖掘具有精神力量的生活内容,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琳琳.论生活融入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马梅.浅谈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智慧[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3]陶启旸.彰显数学文化孕育智慧之花[J].科学大众,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