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语文课程体系 促进语文智慧发展

2017-08-25戚光宇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素养教材

戚光宇,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科研部主任,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北京市教育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大学老教协特聘基础教育专家,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近年来,有六十多篇教研论文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全新的课改理念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语文课程该如何设置,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话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家语文课程的坚守与创新

——促进智慧发展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发现,国内一些基础教育名校在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标新立异的惊人之举,就是首先从课程的教材入手。甚至个别学校几乎全盘否定了目前通常使用的国家必修和选修教材。好像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体现学校致力于改革的决心似的。于是乎,一时间,以改革为名的种种举措,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台。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各校自编的教材也是良莠不齐。其实,从民国至今,每一个时期的语文教材都是有着系统而又鲜明的编排体系的。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无疑是在秉承过去的优良传统,继承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经过一代代的语文教育大家们的文化传承而形成的语文精华。尽管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不同,编写者不同,但是都有着显而易见的特色和优势。无论从编写的意图和设计的理念、编排的体例和选文的质量,还是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看,总体来说都是科学、合理的。

笔者曾经仔细拜读了几所名校的自编语文教材,的确有许多创新和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仔细研读后发现,这些自编教材均缺乏清晰的编排思路和编排体系,在选文标准上也只是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养,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视角来整体架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所以,这些自编教材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而语文教学切不可抛弃了这个例子,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抓手和阵地。教材尽管只是一个例子,但一定要把这个例子用好。目前国内的语文统编教材相对于校编教材来讲,仍然是更可靠的强有力的抓手,对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笔者認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怎么改,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唐突冒进。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校要切实坚守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准确把握和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坚持用好国家课程中的必修与选修教材,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不能放松和忽视的。当然,对于国家教材的使用,在坚守的同时也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正因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要坚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又不能唯教材是从。比如,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的需要,教学内容可以有所取舍,可以重新整合,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方式方法可以进行调整,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校本语文课程的补充与拓展

——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

在上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时期,我国的课程结构已经开始了多元化发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校本课程已日渐成为我国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更明确地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既然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在用好教材、做好取舍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做好语文校本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因为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仅依靠课内的学习肯定是不够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拓展教材,又需要拓展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跟课内教学进度相适应的对教材知识的补充。语文课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所以需要对课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式的补充阅读。比如,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后,可补充跟这篇课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在教学诗词单元时,可补充相关词牌的知识和诗歌类型分类的知识。

二是就课内文章的学习开展专题式、拓展式的读写训练。例如,学习了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之后,可专门开展毛泽东诗词专题阅读课。又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词单元之后,我们开展了“诗言志词传情”的宋词单元专题教学。该专题教学活动还在全区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进行了专门展示。笔者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宋词就没有宋朝文化。对于宋词单元的专题教学,笔者的做法包括夯实基础积累、强化名篇诵读、注重鉴赏指导、探究疑难问题、开展语文活动等,并在此基础上,专门总结了诗词鉴赏的途径和方法。即紧扣提示信息、感悟直接抒情、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意象内涵、鉴赏手法效果、寻找关键诗眼、选准切入角度等。通过这样的专题教学,学生就会对宋词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还有,目前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入语文学科十五个任务群中,设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阅读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之后,引导学生阅读了《边城》整本书,并且拓展阅读了沈从文的《长河》《湘西》《从文自传》等代表作品以及一些名家撰写的评论性文章,让学生对沈从文有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了解。

三是开设与“大语文”学习相关的校本选修课程。比如,大学先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实用写作等。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对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外,還要积极开发并开设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笔者所开发的《古典文化与语文教学》《高中作文导与练》,以及笔者所在语文组教师开设的《CAP文学写作》《子衿悦读》《落墨听雨》《古典电影欣赏》《传播学》等。实践证明,这些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了语文智慧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促进智慧发展的保证

活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重要载体和抓手。学校课程的实施,德育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源泉。而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需要,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分别构建出三者自身的系统,整合为以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以素养为纲,把语文活动作为与素养直接结合的轴心,根据需要整合言语文本和应用性知识,设计出任务群,落实课程目标。”其实,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课前的语文活动。比如,班级学生讲坛活动,主要是利用每天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轮流走上讲台进行主题和内容不限的演讲。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紧张,但只要能够坚持活动一段时间,学生经过了练习和互相学习,都能够做到落落大方,甚至游刃有余。于是,可以发展到即兴演讲,效果会更好。

二是课外的语文活动。课外可以选择中华好诗词、好书大家读、爱国主义等题材,开展相关的经典诗文诵读、辩论演讲、走近大师等系列读写活动。比如,可借鉴河北卫视的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可开展班级辩论赛活动。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学生们对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存在争议,于是教师顺势而为,专门就此问题在班级内开展辩论赛。

三是校外的语文活动。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同,校外的世界同样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师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游学活动。例如,笔者曾带领2016届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先后去了山东曲阜和陕西西安,开展了分别为期一周的国学之旅。大家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在李清照故居,学生们再一次瞻仰了这位“乱世中的女神”的风采;在华清池,集体诵读长恨歌,并观看了大型历史歌舞剧《长恨歌》的精彩演绎,后来还在班级里排演了课本剧《长恨歌》。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面前,语文教育工作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并且积极地面对语文课程及高考的变革,既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又要有从容安然的镇定。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一切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素养教材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