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执行中校长角色的转型
2017-08-25赵国弟
赵国弟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校长能力的提升和校长角色的转型很关键。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事务的中心,而教学工作最终归结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不仅是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重要见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依托,更是学生提高素质、增进能力的关键因素。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有效执行。因此,校长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更新落后的观念,接受最新的教育思想,提升课程执行力。
一、校长:教育思想的引领者
前蘇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学校管理的权力重心逐渐下移,校长在获得更多权力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由此对校长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校长不仅应是合格的教育者,更应是有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标,而其领导观念和领导思想也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校长不仅要构筑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树立科学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思想。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改变传统、落后、限制学生自由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培养观念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校长教育思想的首要任务。学校在秉承“为学生的卓越发展而服务”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信、负责、快乐、成功中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乐、健、和、实”的教育目标。学校利用广播、显示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学校的教育观念,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教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发现的问题在教职工例会上反馈给教师,并限期及时改正。经过学校的大力宣传,尤其是教师的切实执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已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和一切教育实践之中,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拥护。
2.构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在新时期“以学生发展为本”观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做好引领者、辅助者,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校长,要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师集会的时机,不断向教师灌输“教师教学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年级大力推行“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活动。学校利用课题研究,探寻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操作方式,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申报并立项了“小学高年级导学案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并将“导学案”引入课堂,从高年级开始逐步向全校辐射,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校长:学校课程的规划者
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拉开了“三级课程体系”改革的序幕。其中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课程能够立足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校长应该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积极开拓学校课程,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创设优良的条件,确保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还能借助更为丰富、适切的学校课程,展示个性,发展特长。
1.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革
国家课程是整个国家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在宏观上规定了各类课程的计划和比例,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学校课程能够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学校根据“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达成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课程补充等形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在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的基础上,以“国家课程校本化、自主课程特色化”为主线,围绕学校“生活为源,生命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实行探究性课程、个性化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并举。同时,整体制订学校课程规划,结合学生“艺体”见长的现实,开设了“阳光体育”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学习两项体育技能,参与两种棋类活动。学校把每周的周一定为“快乐活动日”,为学生开设艺术、健身、科学等拓展性课程,以及体育、乐器、艺术人文、棋类等个性化课程,在每周二、三、四正式上课之前,先上一节阳光体育课。而且,学校还在每个年级的所有班级设置了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课,并聘请校外专职教练任课,以提高训练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学校在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选择性地购买课程。近年来,学校先后购买开设了国际象棋、围棋、桥牌、小小建筑师、葫芦丝、口琴、民族鼓、管弦乐、沪语童谣等多种课程,不仅使全体学生受益,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特长生。
2.根据年级安排学生课程
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人群在生理发展特点、心理接受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教育要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此,学校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学习兴趣的不同,为每个年级安排了不同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组织开发了“我快乐着,我成长着”系列课程,为所有年级的学生在每学期都安排一项重大活动,即一年级的“入团仪式”、二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生日”、四年级的“绿色有约夏令营”、五年级的“毕业之旅”,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体验成长的愉悦。为开阔学生的眼界,学校把在校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知识相结合,增加了以社会实践和各种主题活动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在春秋游的基础上,每学期还要进行一次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企业、敬老院等,感受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三、校长:教学创新的实践者
校长作为教学创新的领导者、实践者,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而且应具有改革创新教学实践的精神,在传承原有教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校长要以身垂范,指导全体教师总结教学经验,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1.改革教学管理方式
课堂是教学创造活动的来源,学校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落实,校长教学创新的实践也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才能体现出来。作为校长,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通过听课,既关注教师教的状况,也關注学生学的情况,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校长在听课后应进行及时的评课,面对所有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发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督促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利用通识性指导,关注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整体性和普遍性问题。校长要通过听评课,促使教师从传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现代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例如,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完成三件事:首先,让每个学生认真通读课文一到两遍,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弄懂课文大意;其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最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预习,并与同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他们参照课本例题,自主学习并探究解题方法,然后交流学习成果,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体验和探究思考的机会。
2.变革教学指导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这要求校长在领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引领教师团队深入理解本校质量追求和发展目标,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新特质和教学基本环节的新要求,以确保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此,校长要带领教师,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特点,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教师讲授的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进行调整,校长要引导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提出了大语文观的思想,即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好读书、善表达、写好字”的习惯与能力,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要安排学生演讲,并依据语文教材请书法家写字帖,让学生练习书法。
3.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和高效的方法,而且要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着力提出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要求。为此,学校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真正把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学校实施“超市作业”方式,即语、数、英等学科的作业按照难度划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每个学生在完成必做题后,可以挑选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则单独给他们布置适合其水平和能力的作业,而且每次考试,教师都要单独为这些学生出题。这既能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又能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树立自信,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地学习。
四、校长:教学资源的拓展者
改革是一个复杂、动态、消耗资源的过程,需要形成一个组织,其中也包括学校可能拥有取得改革成功所需要的所有专家和资源。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改革的过程就会更加容易,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校长的课程执行力仅仅依靠校长和学校是很难完成的,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1.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家庭是学校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充分利用他们的职业、经验优势,补充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能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来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产生倍增效应。而且,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将这些家长的优势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有一些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且有一定能力的家长,他们很愿意为学校服务。学校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安排特定时间,请家长登上讲台作为老师,设计和安排各种有趣的教学主题和内容,带给学生全新的课程体验,使学校课程、社会课程和学生生活有了更好的融合。其中有作家、心理专家、京剧艺术票友和体育明星等,学校就地取材,聘请他们担任学校发展的志愿者,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有一批以台湾妈妈为主的生命教育志愿者,她们为学校义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迄今已有10个班级开设此课;还有一批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爱讲故事的妈妈为学生开设了故事课程等。
2.充分发挥社区力量
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学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不能将自身封闭起来,而应该以敞开的心胸与外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随着学校和社区联系的日益密切,社区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基础,通过创造和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学校密切联系社区,有效利用他们的力量补充教学资源,开设了以“基于国际社区背景下的学校拓展小学生国际视野的深化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通过“各国汽车大不同”“世界餐饮文化”“世界服饰文化”“世界建筑文化”课程和基于社区背景的“学习包”,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发现国际元素,立足学校,放眼全球,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审美情趣。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军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关键在于把握学校教育的本质,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校长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深对课程改革理念的了解,不断反思本校的实践做法;深入教学第一线,注重课堂观察,提升校长的教学指导能力;培养教师团队的主动精神、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能力;加强与校外力量的沟通和合作,把各种资源要素调动起来,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