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改进对策
2017-08-25刘孝群杜殿川
刘孝群+杜殿川
[摘 要]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愈发浓郁。立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针对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发展;现状与改进
2013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组建了“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教育发展共同体”,该共同体包括一个高中校区和三个初中校区。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挖掘优势资源,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随着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扩大,亟需对先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补充和提升,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课程的现状
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为核心理念,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通过基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拓展课程、基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体验类课程、基于创新的探究性课程,初步形成了适合学校初、高中特点的课程雏形,构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学校力求做到课程结构多维度、课程类型多层次、课程资源开放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凸显了课程的个性化与多样选择性。
1.基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拓展课程
学校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在高中数学学科校本化实践中,经过知识的重组、整合和科学论证,建设了全区第一个卡西欧数学实验室。学校将图形计算器引入课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使数学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
在初、高中语文学科校本化实践中,学校以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人文唐中,书香唐中”为目标,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教学。如各校区开设的国学文化讲堂,开展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古诗文诵读大会等沙龙比赛。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积极申报并加入“全国大学先修课程(简称CAP项目)”,先后加入清华大学“大学先修课程75所优质高中联盟”和北京大学“大学先修课程百所优质高中联盟”,使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大学先修课程试点学校。如今,学校已开发了“微积分”“文学写作”等课程。
2.基于学生兴趣的活动体验类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激发师生兴趣,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校本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的理念,催生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生命能量,关注学生的责任与动机、兴趣与潜能、情绪与心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为此,四个校区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利用周二、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时间,开展校本课程选修课活动。
高中校区围绕“四品教育”开设了41门选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西校区围绕“国学教育”和“法治教育”开设了33门选修课,分为人文素养、科技创新、多彩艺术、趣味体育四大方向;宝湖校区围绕“水精神教育”开设了17门选修课,组织教师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南校区围绕“自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开设了24门选修课,包括摄影、手工、绘画等不同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成长空间。
3.基于创新的探究性课程
探究性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各校区从挖掘学校自身和周边环境、社区等教育资源出发,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直接接触课程资源,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对唐徕渠灌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多学科、多角度的科学考察,内容涉及区域地理环境、唐徕渠及沙坡头历史沿革、水文特征、区域变化、当地风俗等多个方面。在学科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调查与体验。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精品校本课程之一,曾入选《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一书并获国家级课题成果奖。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观念与新课程理念吻合度不够高
中央中共、國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也改变了过去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但现实中,学校不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吻合度还不够高。一方面,在课程管理层面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统编的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上的惯性思维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使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和实施缺乏创新观念,体现不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2.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重视不够
为了凸显民族地区、民族中学的特色,学校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及地域资源开展了回族弹腿、穆林扇、回族木球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但这些活动至今无法上升为特色校本课程。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作为教师上好自己的课就可以了,因此导致一些长期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等实质上有课程开发之“力”,却无校本课程之“名”。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关注不够。事实上,评价一门校本课程是否优秀,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必须具有评价的可操作性。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其良好个性是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等,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均缺少适当的评价标准。
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难以支撑课程开发需求
大量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已证明,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建立课程开发队伍是关键,该队伍的主体就是教师。可是,一方面,集团对教师的课程理论培训不够及时到位,导致教师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不到位,缺少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导致他们在课程开发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改进的对策
1.組建校本课程开发专业团队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对于规范课程开发技术的认识,使之产生对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愿望和动力。知识、技术和能力支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担任顾问,面对面地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及时沟通,争取社区的支持。同时,应该加强校际交流,及时总结,组织教师研究学习有关文献,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2.注重特色课程切入点的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目标设计、内容组织与呈现等主要环节。在课程开发上,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课程的价值定位,重新审视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应努力克服随意性,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走从“粗放”到“精致”的转型之路,培育校本教材精准的切入点。如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研究的良好习惯,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课。充分依托区、市两级科技馆,定期组织科技创新报告会、科技电影展播、科学DV大赛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设“课程群”,提升课程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
“课程群”的重要特点是多学科融合,是以某一主题或领域为切入点,建构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子课程,而每一个子课程又聚焦于小主题进行学习,形成一个关联互补的课程群。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采取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围绕复杂、真实世界的主题,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科教师、师生协同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开放性探究,在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理化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与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综合社会实践和科技教育、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课程的整合,建设校本“课程群”。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拓展学科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
总之,优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是目前唐徕中学充分发展集团办学优势和特色,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努力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同时,要通过探索、实践、改进、研究,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发挥地区优质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