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与反思浅析

2017-08-24李光辉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原理实验教学

李光辉

摘 要: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的各环节进行教学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人人参与,互动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实验;原理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教学起点分析:在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研究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和方法。本节课进一步对二氧化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视频、文字、图片、实验等方式,充分展现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并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评价与反思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二、主要教学方式

教师演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三、教学资源与设备

1.仪器与药品:集气瓶(带玻璃片,瓶中装CO2),烧杯,软塑料瓶(瓶中装CO2),喷壶(分别装水和醋酸),电吹风,火柴,木条,吸管,水,石蕊染成的紫色干小花,阶梯蜡烛,澄清石灰水。

2.多媒体材料:课件:(1)神奇的干冰视频;(2)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上节回顾

设计3道习题,由浅入深,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问题导入

通过神奇的干冰视频,向学生引出疑问,二氧化碳有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创造如此神奇的现象?

(三)教师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共10个小组,每组5人)

多媒体展示实验指导,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准备活动: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探究1.倾倒实验。

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

现象:蜡烛由低到高逐渐熄灭。

分析:CO2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探究2.溶解性實验。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现象:塑料瓶变瘪了。

分析: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学生独立思考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提出问题: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探究3.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探究,讨论分析。

步骤:①向干燥的紫色小花喷醋酸;②向干燥的紫色小花喷水;③将干燥的紫色小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④向干燥的紫色小花喷水,然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⑤利用电吹风加热档向变色后的小花吹风。

小组合作,以现象分析出是什么使紫色小花变成红色。

探究4.通过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

(四)最后以多媒体展示大量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五)课堂练习

3小题,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

五、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本节课,以神奇的干冰作为引入点,通过探究1、探究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归纳,小组长汇报,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再从探究2引出问题,二氧化碳除了能溶于水外,那它能不能与水反应呢?从而进入探究3的环节,老师再引出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让学生提出猜想,以实验为依据,小组分析,各组汇报,师生互评,从而深入体会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而探究4向石灰水中吹气,出现白色浑浊现象,教师再引导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性质,充分运用实

验,分析讨论,小组归纳,教师引导拓展,与多媒体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一步步体会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突破教学难点。最后以二氧化碳的性质,拓展到其在生活中的用途,充分体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规律。

六、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以神奇的干冰作为引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好奇心,从而演化为对其原理的探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与小组的生生互动进行得不错。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实验探究,诱思导学,互动合作,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姣姣.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

编辑 任 壮

猜你喜欢

原理实验教学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做个怪怪长实验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