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毓秀兰馨楚天娇

2017-08-24王宏治王炼治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姐南京母亲

王宏治+王炼治

简 介

刘毓兰(1923-2011),湖北咸宁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2月入党,任新四军5师4团文娱干事、湖北省天门县区委书记。1940年在汉口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特支书记。1943年10月回新四军5师,1946年参加“中原突围”。此后在南京、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承担掩护同志和交通联络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军管会工作,先后任上海市妇联干部科科长、老闸区妇联主任、全国妇联干部学校支部书记、全国政协机关联络处处长等职。1983年离休。2011年9月在北京病故,享年88岁。

大山里走出来的小童星

母亲刘毓兰1923年11月出生于湖北咸宁县汀泗桥镇的一户殷实人家。外公刘昌合早年留学美国,学的是体育,回国后曾任国立武汉大学体育教授、重庆陆军学校首席体育教官。

说起来,母亲在她的家乡也是个传奇人物。1936年,湖北省第一次举办了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母亲代表咸宁县第一所完小——泉塘小学,参加了这次盛大的运动会。荣获两块银质奖牌、一面锦旗和一个大银质奖杯,校长高兴地为她捧着奖杯并陪伴其左右。运动会结束后,当时的咸宁县县长亲自率军乐队到火车站迎接,母亲当场把那个大银杯捐了出来。13岁的少女为咸宁县争得殊荣,一时间报纸上对她的赞美之辞铺天盖地,她俨然成为当时湖北家喻户晓的小童星。正因为母亲从小就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方面的天赋,使她后来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里能从容应对。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武昌湖北省立一女中读书的母亲,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热忱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参加了抗日救亡救护队和抗日宣传歌咏队,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唱歌、演戏、宣传抗日。

1938年秋天,母亲的家人让她去重庆读书,她拿着家里给的学费和生活费,瞒着家人,和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翻山越岭,几经辗转奔赴鄂豫抗日根据地。在边区,她先是在党校学习,毕业后分到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即后来的新四军5师),成为一名新四军女战士。从此,开始了她职业革命者的生涯。

1939年2月,未满16岁的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为民族兴亡、国家富强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肩负党的重任

1940年秋天,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交给母亲一项特殊任务——潜入敌占城市汉口,将散落在那里的共产党员重新联系起来,建立党的组织。行前,鄂豫边区党委副书记、新四军5师副政委兼组织部长陈少敏大姐亲自找母亲谈话,叮嘱母亲说:“小刘,这是党交给你的特殊任务,责任大、担子重、工作艰难,要有思想准备。你是学生,到了汉口还是上学,以此作为掩护,以后会派人来找你。”母亲当时只有17岁,一个女孩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要孤身一人潜伏到日寇占领的沦陷区,无疑会有很多风险。但母亲没有丝毫害怕和犹豫,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决定,勇敢地踏上了征途。

母亲通过关系,弄到一张“良民证”,化装成老百姓,只身一人回到武汉,住在一个同乡的亲戚家里。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她在远房堂兄的帮助下进入一所意大利人办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女子中学,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利用家里在武汉的各种社会关系秘密开展活动。白天,她在学校读书学文化,学英语、音乐、绘画、手工、家政等,晚上一個人悄悄溜出学校,秘密联络失散的地下党员,结交了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工人、店员、知识分子,从中发展新党员,建立了汉口党支部并担任了支部书记。母亲他们在日伪眼皮子底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护送大批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到边区参加抗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41年夏天,母亲回根据地汇报工作,返回时领导批准她到鄂南中心县委看望未婚夫何功济(县组织部长)。何功济与母亲是同乡,年长母亲2岁。他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字,1935年夏从咸宁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在中学时期,他思想进步,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存亡,是学生运动的领袖。1938年,母亲与他一起奔赴鄂豫边区参加革命,又一起在边区党校学习,他还是母亲的入党介绍人。他们是门当户对、志同道合,双方家庭都认可的未婚夫妻。

母亲乘船沿江而下,又转小木筏上岸来到县城一家小药铺(系地下联络站)时却被告知:几天前因汉奸告密,200多个日本鬼子偷袭了县委的营地,县委书记等18人落入敌手,惨遭杀害。这位青年人以崇敬的口吻告诉母亲,有位姓何的烈士被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绑在大树上,一刀刀地挖去腿上的肉,日本鬼子还放狼犬去咬他,但他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向乡亲们宣传“抗日必胜”,高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气急败坏的鬼子往他身上浇了汽油,将他活活烧死,并将尸体丢入长江。

母亲一听惊呆了,大脑一片空白。片刻之后,她失声痛哭……

这位同志不明白她是怎么了,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听说烈士的未婚妻叫小刘,是不是就是你呀?”

这位烈士正是母亲的未婚夫何功济,刚满20岁的他,牺牲得那么壮烈!就这样,妈妈失去了她的初恋。

2005年,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母亲满含深情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怀念何功济烈士》。文中写道:“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良药,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时间丝毫没有冲淡我失去功济同志的伤痛和对他的怀念……我总是想:功济同志还活着,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正为国为民战斗着哩!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在敌人面前英勇顽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鞭策和鼓舞着我不断前进,并以此教育我的后代……”

组织部长做红娘

未婚夫的壮烈牺牲,更坚定了母亲将抗战进行到底的信念。她擦干眼泪,强忍住失去初恋爱人的悲痛,返回武汉,继续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工作中。

1941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敌占区城市工作的指示,鄂豫边区党委派王锡珍同志到汉口建立特委。王锡珍是一个满怀激情,富有理想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1931年,18岁的王锡珍在《长江日报》副刊发表了短篇小说《命运》。1935年,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带领学生向政府请愿,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是当时武汉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武昌区委书记、湘鄂西特委书记、新四军江陵独立营政委等职。

王锡珍到汉口后,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通过母亲,与地下党的其他成员建立了联系,组建了汉口特委,并担任特委书记。1942年初,王锡珍返回鄂豫边区党委所在地大悟山,向他的直接领导陈少敏大姐汇报工作。汇报结束时,陈大姐突然问:“你结婚了吗?”王锡珍奇怪地反问:“我跟谁结婚?”陈大姐哈哈大笑,说:“你这傻瓜,你身边有那么一位好姑娘小刘,你不会找她结婚?回去就告诉她,大姐让你和我结婚!”王锡珍道:“她还是个小姑娘,我怎么开口?”陈大姐对随同去边区的汉口地下党机要交通员说:“你回去对小刘说,为了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他们结婚。”

这年春天,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为了让王锡珍能够安全、稳定地在汉口站住脚跟,根据组织的决定,母亲与王锡珍结为夫妻。鉴于母亲的家族在武汉有一些社会关系,便于广交社会各界人士,有利于全面开展活动,陈大姐指示他们公开办婚礼,大宴宾客,广交朋友,造成社会影响。

为此,父母亲在家人和同学的操办下,在汉口六渡桥会宾楼举行了隆重的婚礼,“高朋贵友”请了不少,婚礼办得有模有样。通过这次婚礼,他们不仅沟通了已有的社会关系,还结识了一些新关系,就连日伪人员中也有了可利用的关系,为下一步在汉口进行地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年的结婚照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照片中妈妈身披婚纱,爸爸身着长袍,手持礼帽,每人身边都站着一位伴童。这是那个年代结婚的经典造型。

母亲与父亲结成革命伴侣后并肩战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度过了27个春秋。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战友、挚友。在母亲眼里,父亲儒雅谦和,正直坦荡,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可惜,1968年,在“文革”中父亲受到迫害英年早逝(年仅54岁),给母亲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晚年的母亲满含深情地撰写了多篇回忆录,记述了他们共同战斗的难忘岁月。她写道:“从他不平凡的经历中,我看到了他献给党的一颗炽热真诚的心,他为人正直的秉性,襟怀坦白的作风,严谨的政治态度,坚韧求索的精神,忍冤含屈时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令人佩服,是我三生有幸!”

中原突围历艰辛

1943年10月,父母亲结束了在武汉的地下工作,奉命回到鄂豫边区。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达成的停战协定,纠集30万重兵围攻我中原解放区,将中原军区6万余人包围在鄂东宣化店地区。为保存实力,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原局决定分三路突围。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母亲当时正怀着大姐玲治,身怀六甲的她和扮作盐商的父亲,领着不到2岁的哥哥海治踏上了突围的征程。一路上历尽坎坷,备尝艰辛。一天,他们搭乘一艘长江上的运棉船,母亲坐在高高的棉花包上,突然船身晃动起来,母亲一下子失去重心,从船上掉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灵活敏捷的母亲一把抓住了捆绑棉花的绳子,挺着大肚子,蹭蹭几下,竟然爬了上来。试想,一艘夜间行驶在长江上的货船,掉下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被人发现,若不是母亲具有良好的体育天赋,身手敏捷,后果将不堪设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父母亲每当说起此事,还心有余悸。

1946年9月,父母亲历尽艰辛辗转几个月到达南京,到达的当晚,在一家小旅馆里母亲生下大姐玲治。晚年的母亲每当回忆起这次突围的经历,总是夸奖大姐争气,没有生在路上,而大姐则调皮地说:“我也参加了中原突围,可以享受离休待遇了吧。”

到南京的第二天,父亲就急切地去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接洽,准备前往解放区。到了办事处后,组织部长钱瑛大姐(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长)见到父亲十分高兴,紧握着父亲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们要来了,组织决定将你们留在南京,负责同大后方随国民党‘光复迁都回南京的我党潜伏人员和进步人士联系。”她告诉父亲,这些人是分布在国民党内的党、政、军、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重要人物,他们从重庆大西南到南京的时间都有一年或半年以上,一直无合适的人选去接头联络。

“你们初到南京,没人认识你们,又有地下工作经验,包括小刘也都受到过严格的考验,所以派你们去最合适。”

当晚钱瑛大姐给父亲一批文件阅读,第二天又给他详细讲形势和南京的情况,布置具体任务。钱大姐工作细致周到,让父亲和母亲在南京先找房子掩护下来,并要他们将外婆接到南京来,这样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对外更像个家庭,再行建立社会关系,等等。

父亲接受这一重大任务后于第二天天黑返回小旅馆,他一进门满面春风,抱起刚出世的大女儿玲治说:“今天是你出生第4天了,小宝贝,你也参加战斗了呀!”随后父亲告诉母亲:“钱大姐叫你去梅园新村,由她跟你谈话并亲自交代任务。”

第二天,母亲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出门寻找组织,几经周折在黄昏时分到达办事处驻地。一见“梅园新村”4个字,母亲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但她按捺住兴奋,机警地观察了周边环境:只见附近有擦皮鞋、摆小摊的,对门一座二层小楼的阳台上,有一个戴墨镜的男子坐在那里,一看那股架势就知道是特务在盯梢。母親沉着冷静,快步进了办事处,藏入门后暗处,再看外面是否有人跟踪。正在此时,有人从母亲身后抓住她,问:“你干什么?”母亲正要开口说明情况,在屋内等候她的钱大姐问道:“是小刘吗?”母亲高兴地应声跳了起来,开心得不得了,回答道:“大姐,是我!”大姐把母亲抱住,让进屋。

钱瑛大姐与母亲是同乡,也是湖北咸宁人,她1927年参加革命,曾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是我党早期优秀的女干部,是母亲青年时期的偶像。由于父母从“蒋管区”化装突围,一路上很难见到自己的同志,现在终于见到了,并且是朝思暮想的钱大姐,母亲欢喜得心里像开了花一样。钱大姐给母亲倒了一杯茶,和蔼地问:“小刘,你在汉口敌占区做过地下工作?任支部书记?特支书记?……”见大姐什么都了解,母亲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傻笑着……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监察部长的钱大姐见到母亲时还问:“怎么不见你笑了?”

在特殊环境下遇见自己的同志,母亲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高兴,但当大姐向母亲布置任务时,母亲立刻就冷静下来。钱大姐交给母亲一个姓严的新闻记者的联系方式,让母亲找他帮忙租房子安家。严先生的太太有个姐姐,是个姓蒋的军阀的姨太太,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在南京没有了生活来源,打算回昆明老家,因而想将房子出租。这样由蒋太太出面找了她丈夫原来的部下王先生,给父亲和母亲作了担保。父亲和母亲也因此打下了较好的社会关系基础。

父亲和母亲住下后借王先生的关系,又认识了一位曹先生,他们看父亲年轻、老实,就拉父亲合资在镇江开采煤矿,并且一致推举他当经理。这样父亲在南京就有了合法身份,顺利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先行建立社会关系”这一任务。后来煤矿虽未开成,但父亲取得了经理这一合法身份,从此就能踏实为党工作。1947年1月,钱大姐离开南京调中共上海局,行前她向父亲交代说,她去上海后会派人来和他们接关系。

战斗在黎明前的黑夜

1947年初,上海局派人来南京和父母接头,把南京地下党的一部分——由西南返回来无合适人接头的重要关系交父亲負责联系。联系人多是潜伏在国民党党、政、军及教育界、文艺界的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父亲接下这批名单一看,真是非同小可。他们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大都在国民党各部官居重要位子。

南京是国民党的老巢,到处是军统、中统的便衣特务。要将潜伏在国民党各部门的人员联系上,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凡的胆略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对党的事业绝对的忠诚,是很难完成这一重任的。这些同志身处极端险境,情况十分复杂,而且他们离开组织的时间较长(半年或一年以上),联系地点和接头暗号都是以前约定的。尤其危险的是,对他们现在的情况概不知道。按组织原则他们之间只能发生垂直关系,不能发生横向关系。每每为找一个人,都要先熟悉对方所在的地方,了解大概情况,才能靠近前去打听。1947年7月,中共上海局决定父亲到上海,于是父亲和母亲结束了在南京的潜伏工作,奔赴上海,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在上海,母亲的公开身份只是家庭妇女,但实际上仍然承担着传递情报,掩护同志的工作。父亲的所有工作,都有母亲在台前幕后的帮助和配合。当时母亲经常抱着哥哥牵着姐姐,串门白相(上海话,意思就是玩儿)。实际上是传送重要文件和情报,有时情报就藏在女儿的尿布下面。

有一次,父亲化装外出行动,不料在大街上迎面碰到了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姐姐玲治那时只有两三岁,正是活泼可爱的年纪,她远远地认出了爸爸,一边奔跑着一边呼喊:“爸爸,爸爸!”母亲在后面追着:“认错人了!认错人了!”父亲也装出莫名其妙的表情,当玲治扑到父亲面前时发现眼前这个人与平时的父亲截然不同,真的以为认错人了,感到很不好意思,她咬着嘴唇向后退了几步,然后猛地转过身扑到母亲怀里害羞地哭了起来。父亲和母亲顿时松了一口气……

母亲和父亲在南京、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几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他们作为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里,以忠诚、勇敢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艰巨任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民主、解放贡献出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的名字虽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本刊节选)

〔本刊责任编辑 君 早〕

〔原载上海人民出版社《兵妈妈》〕

猜你喜欢

大姐南京母亲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当“大姐”遭遇“打劫”
悲惨世界
“老兵”大姐:程玉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