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 化

2017-08-23张翼宁方伟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现代设计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张翼+宁方伟

摘要:艺术设计,需要深厚的古今中外文化的积淀。深厚的文化积淀带来的必然是一种根深叶茂的结果。一个民族的成长,是思想的多元并行与行为的统一,对于设计而言,文化底蕴便是它的脉络、它的归宿。

关键词:设计;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现代设计

一、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设计的文化特征表现于设计受文化的影响以及设计对文化的创意两个方面。设计作为满足人类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一种手段,它或多或少地要反映特定的文化精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不仅适合于文化,也适合于艺术与设计。设计中对文化与历史的表现是设计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香港著名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中透露出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而又不失时代感,在他的设计中加入了很多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民族文化的传递,成了靳埭强先生一步步的跨向世纪一流设计大师的通行证。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艺术上的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的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让主次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在西方,宗教的权利至高无上,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的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中国设计受文化的影响在思维模式上同样同西方设计存在很多差异。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从整体上看,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浸透着浓厚的生命象征意味与伦理价值观念,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材施艺、因势利导,适可而止的设计原则。而西方现代设计更突出科学精神,更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特征,更注重逻辑分析,更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对于外部世界因自身个体化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

三、以建筑为例

谈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曲线美,很多人津津乐道,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生和发展的新艺术运动中,曲线型的设计风格也一度成为主流,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异同呢?西班牙建筑设计大师的有机曲线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曲线又有多少共性呢?首先,中国古建筑不以人工与自然抗衡,而采取一种内敛的方式,主动与自然达成和谐,表现在建筑风格上是一种含蓄、舒缓的品质:高迪建筑丰富的曲线,则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感,表现在建筑风格上是一种向外的张力释放。中国古建筑屋顶是中心指向大地的反凹曲线,翼角戗脊也有反翘,总体上以一种横向铺开,被覆大地的姿态求取与自然共生;而高迪建筑的屋顶曲线是中心指向天空的拱尖曲线,充满挣脱束缚的向上张力。中国古建筑庭院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高迪建筑却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突破了传统的对称、稳定、和谐的设计原则,以求达到心灵上与自然片刻跨界平衡。

●高迪设计的圣家堂与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四、中国传统艺术设计

中国傳统设计中的手工艺品,不断发展,注重社会生活的审美意义与实用结合的形式,尤其是以民间工艺的手工生产为主的,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工艺品,如剪纸、蜡染、草编、竹编、泥塑、面塑、玩具、香包、彩灯、风筝、木雕、砖雕等样式,丰富多彩并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推陈出新,生机勃勃。而一般多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生产的特殊手工艺,是指采用特殊的或珍贵的材料,经过繁细的生产过程而成的手工艺品样式,如玉器、漆器、丝绸、刺绣、地毯、陶瓷、家具、景泰蓝、牙雕、金银器等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五、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过程,接受了不同的哲学文化思想的侵染,终于成为七千年文明古国的一种象征。社会文化的选择和规范,使设计文化在唐代以前有着重视物品的性能并应用广泛的生活实例,并表现出高古大气的卓越风格。五代以后,设计虽然精巧繁盛,优雅清丽,却往往纤弱迷离。就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既不可能永远固步自封,也不回全盘西化,最后总会形成中国文化特色。

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道路是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设计师都在考虑的问题。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中而新”的设计主张受到了普遍认可,担负着解决社会需求的设计不但受各种文化得影响,反过来设计也可以影响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设计对未来生活的前瞻性想象可以引领人们的文化生活时尚;另一方面设计具有特定的文化教育功能。现代设计不但要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设计理论及人们的消费心里来引导甚至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提高人类生活文明的水准。

六、文化——设计的归宿

瑞典、芬兰 、意大利高度重视本土文化,使其设计具备了鲜明的文化识别性,从而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日本设计则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中更显珠圆玉润。无论从市场竞争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发展中国当代设计的关键。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文化蜕皮”,即改变文化的外观形式而不伤其内涵,是当代设计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注重内在的神,而轻视外在的形的文化。古人先贤,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都达到了彻底穷源的程度,可以说是把握了根本。从形式上寻找灵感,从风格中激发想象,从装饰上体现特色固然课成为企业、设计者、研究者的重要途径,但形式、风格、装饰从来都不是无根的存在。造物传承是设计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本模式。现代设计的形式与观念都是人类自古以来造物文化的发展与延续的结果。尽管形式上不断变化,手法上不断更新,但其历史的发展脉络仍然清晰可见,蕴含得智慧光芒仍然闪烁至今。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设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更应该研究古代设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内核。只有深入到设计文化结构系统的深层,才能真正理解设计文化运作的机制,对设计文化现象作出科学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现代化转化。

参考文献:

[1]《设计概论新篇》赵 农 编著;

[2]《艺术设计概论》方四文 主编;

[3]《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胡飞 著;

[4]《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李立新 著。

猜你喜欢

现代设计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云肩造型分析及其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浅析浮世绘艺术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湖南花瑶挑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