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三彩中的色彩形成与运用
2017-08-23张翰文
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朝创造性的发明了唐三彩的新工艺,使得唐三彩出现前所未有的光芒,营造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世界。从某方面讲,没有色彩的运用,就没有唐三彩艺术。
关键词:唐三彩;色彩形成;配色方式
一、唐三彩的产生背景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所谓“三彩”,“三”为“众”,“三彩”即多彩之意。唐三彩具有淋漓变幻的色彩效果。这是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使其呈现出浓淡程度、流淌长短各异的效果。唐三彩正是在釉色的交错融会、相互辉映中显示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手工艺品。唐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的时代,在此期间奔放多姿的异域风情不断注入汉文化,带来了审美境界的纵横开扩,造就了博采众长、涌动开放的大唐文化。唐三彩便是在这种情态下以一种引人注目的独特形式产生并发展,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大众审美趣味。
二、唐三彩的色彩形成与运用
1.施釉
唐三彩的釉色是它的一大特点。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可浓可淡,可薄可厚,可深可浅,可以同用,可以分用,可以点画圈染,自然随意的施釉方法,在红、白、绿这种为数不多、纯度很高的色彩排列组合中形成变化,使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装饰效果。
2.关系色
唐三彩使用仅有的几种色釉,并置与交融,或同类色调,或邻近色调,或清浊对比,利用色彩与色彩之间所形成的美感效果,自然而巧妙地构成了优美的“关系色”。既没有关注条件色(光源色、环境色、空气色),也没有自然的固有色,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流光溢彩。
3.肌理
唐三彩的用色不注重胎质的质感,而是追求形象的肌理效果。充分利用其釉厚度大和烧窑过程中因色彩的流动和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垂滴、混合、散开等自然现象来营造各种肌理效果。这些肌理效果的出现,有“意在笔先”的设计,但更多是烧制过程中所出现的偶发性因素,它们强烈自然而又匠心独运,是“敷彩贴金”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有时釉色痛快淋漓,浓淡交融,宛如笔意纵横的中国泼墨写意画;有时形色斑斓,互相侵润宛若奇趣盎然的西方立体抽象画。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一件唐三彩作品,它的肌理都是不可复制的。
4.质彩互衬
就物质材料而言,唐三彩是低温铅釉陶器。其是用矿土、色釉等质材构成,这些材料本身的性能,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效果。所以三彩格外显示了其在质地上独特的工艺价值。如三彩俑华丽的衣衫、披巾部位是施彩的重点所在,而头部面部及手足往往是素胎。待陶俑烧成之后,将女子的发髻、男子的皮靴涂以黑墨。唐三彩以表面不反光的质地相互呼应来衬出通身绚丽夺目的衣衫披帛,以不同材质,表达了了唐人的玉肌冰肤和绮罗衣衫,既写实而又富有意蕴。
三、唐三彩中的色彩学原理
1.运用色调统一的配色方式
创造色彩的美,关键就是和谐。伯格图曾经说过:“什么是美,和谐就是美”。在色彩绘画中,把各种颜色组织在一幅画面里想要达到一种和谐,就必须遵循统一变化的原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承认色彩有统一与不统一的感觉,并且经常会用统一或协调这样的字眼来评价色彩。
唐三彩在色彩运用中常常会用到黑色,白色,灰色,用来调节与其它颜色之间的关系,达到色彩上的协调,因此称它们为协调色。比如,在一般的三彩作品中,橙色是有红和黄调配而成,绿色作为点缀。但是红色和绿色在色相环上是属于强对比一组补色关系,因此工艺师们大大的缩小了绿色的面积,并且降低了绿色的纯度,使整个作品橙色占据大部分面积且纯度较高,绿色面积很小且纯度低,在不少地方还使用了白色来协调,总的来看整个作品色彩关系非常协调。
这种统一协调的色彩也与唐三彩本身的造型有一定关系一般情况下,当它的造型保守,非常接近写实时,它的色彩关系就比较协调统一。当它的造型夸张,面目狰狞时,色彩的对比关系也同样增强。色彩关系与使用的墓主人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往往武官墓主人比文官墓主人的色彩对比强烈。
2运用色彩对比的配色方式
在两种事或物之间能看出非常明显的不同,我们称之为对比。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色彩的对比有多种多样: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黑白灰对比等等。
唐三彩的色彩运用的主要是色相对比,色相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相貌。色相对比是色彩对比中常用又具有天然美的配色方式。在唐三彩的配色中运用较多就是对比色彩:红和绿在色相环上是一对补色,在色相环直径的两端,是一种强对比的色彩关系。另外蓝和橘黄,黄和紫这种强对比的配色方法在唐三彩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此外,唐三彩毕竟是一种民间工艺,它同脸谱、皮影、年画等都具有色泽鲜明、艳丽、明快的民间色彩特点。
3.运用非调和对比的配色方式
在唐三彩镇墓神物的配色当中就有一种配色方法是不以调和为目的,我们称为非调和对比。通常情况下当两种不同色彩达到最大限度时,我们称为直径对比或着是极对比,如:黑白。大多数艺术家认为,这种极对比是建立在调和的条件下,往往要采用一些如改变面积、改变纯度、改变明度等手段为达到某种调和的目的。然而唐三彩中有些作品大部分是用红和绿两种颜色,而且这两种颜色的面积相差无几,纯度很高,给人以生硬、不协调的感觉。这种配色方式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特殊作用的时侯才运用。
非协调对比的运用能产生混乱、生硬、刺目、烦躁的不稳定效果这与镇墓神物的作用是不谋而合。这也是民间艺人在制作唐三彩镇墓神物时所要追求的效果。
结语
唐三彩的绚丽色彩,不仅反映着唐朝工艺水平的提高,并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中色彩本身固有的鲜明力量,反应着光彩熠熠的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着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传递出大唐王朝特有的欢乐、纵情、繁荣、随意创造而又无不精妙的文化活力。唐三彩艺术的出现,使得色彩在中国美术史艺术造型过程中的审美价值和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后无复着的水平与高度。
参考文献:
[1]董延寿.论洛阳古代墓葬的特点.史学月刊.2005.09
[2]洛阳博物馆.洛阳汉魏古城址.考古1973年第4期
[3]洛陽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文化艺术志.1995.227一807
[4]中国陶瓷编样委员会.中国陶瓷·唐三彩比」.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3
作者简介:张翰文(1993年出生),男,安徽省亳州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雕塑、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