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全球化问题浅析

2017-08-23唐凌云

卷宗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全球化一带一路

唐凌云

摘 要:为解决思想史上的“空间失语”现象,思想界引发了一股“空间转向”的潮流,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其本体地位得到确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空间思想,历经发掘、发展和创新之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研究和解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生产方式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同时,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为研究当前世界的现实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力图从这个新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当今世界的全球化问题,揭示出资本主义引导的全球化中存在的空间剥夺、地域空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地域空间存在的二元对立格局;以此为基础,探讨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构建和谐的全球空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方案,就是构建和谐全球空间的努力尝试,本文也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视域来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间转向;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全球化;一带一路

1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全能科学,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空间思想的发掘、继承和发展。思想界自从空间转向后,历经福柯、列斐伏尔、卡斯特、大卫·哈维以及爱德华·苏贾等人的发展,将空间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空间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进入中国以后,也开启了中国化的历程,国内学者从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理论以及现实,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解读。

福柯是“空间转向”的开启者,是空间理论的思想先驱。从福柯开始,运用空间的维度来研究解读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不过,福柯还只是对空间思想的运用,真正相对系统地建立起空间理论的是被誉为空间理论三剑客的列斐伏爾、卡斯特以及大卫·哈维,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通过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思想,构建了社会空间理论体系;爱德华·苏贾则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研究思路,提出社会——空间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进入中国以后,中国学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研究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启了其中国化的历程。强乃社、田毅鹏、张金荣、任平、胡大平、罗敏等学者,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深化着其中国化的进程,从这个新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以及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

2 全球化问题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可谓是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空间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而开启了“空间转向”的潮流。全球化意味着对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同时也意味着对空间的整合。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各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都需要发展,发展也就意味着对自己的社会空间进行创造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对立和空间整合就是全球化的问题所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就是利用空间拓展所形成的空间对立以及由此而来的空间整合,打破各个社会空间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劳动力等的高度集中,这样的集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确实是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但是这样的集中过程,往往伴随着空间分异和空间剥夺,形成了发达社会空间与不发达社会空间的二元对立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及其所引发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从空间的角度来进行解读,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1、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对全球社会空间进行整合的过程,这是由资本的扩张本性所决定的。资本是无限追求利润的,具有着无限积累的内在冲动。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前,资本的积累更多的体现为“历时性”。也即是说,在全球化时代之前,资本主要是在各地域空间,通过消耗时间来实现增长,这个时候的资本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各地域空间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人们都在各自的社会空间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而随着大工业时代,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资本具备了跨地域空间流动的基础,而在更大的社会空间实现更多的利润,恰恰与资本的逐利本性相符合。因此,破除地域空间的壁垒进行扩张,征服空间、占有空间成为资本主义实现其无限积累的目的所要采取的重要途径,全球化时代由此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1]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进行空间整合的实质就是征服和占有空间,以实现资本积累的原始目的。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空间整合的手段也由最初的野蛮、粗暴转变为现在的披着温和、“文明”的外衣。在全球化前期,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打破地域空间壁垒的方式往往带有明显的压迫性质,甚至干脆就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进行。而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资本主义更多的是以其资本的强势地位,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在其主导之下进行全球社会空间的分配。发达资本主义利用强势的资本,在生产要素全球社会空间的分布和社会空间分工体系建立过程中,占据利润率较高的环节,实现资本向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集中。而如果某个地域空间拒绝这一进程和安排,往往伴随而来的就是经济封锁,甚至是战争。

2、空间分异与空间剥夺

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其积极的意义。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空间的生产实践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人们不再局限于各自的地域空间之中,空间壁垒得以破除,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域空间之中自由地流动,大大刺激和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那么也必然是以资本的逻辑为基础,建立于资本的逻辑之上的全球化必然带来“空间分异”和“空间剥夺”。

由于资本的无限积累的欲望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张本能,加上资本集中的内在动力,导致社会空间的分异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为资本的本质属性,全球社会空间不可能形成一个利益均沾的和谐整体。为了能够实现资本高度集中的内在冲动和目的,这个由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社会空间整合,必然会被分异成为“发达社会空间”和“不发达社会空间”。这种空间分异,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球社会空间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

这个二元对立结构,同样也是实现其“空间剥夺”的途径所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其目的还是为了资本能更快、更多的向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空间进行集中,因此,也就会导致一个局面:不发达地区会变得越来越不发达。从而形成地域空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不发达地区社会空间往往是被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他们不得不按照资本主义强势资本的生产逻辑和生产体系来进行社会空间的重塑和改造。于是,也就形成了上文所述的局面:发达资本主义占据了利润里较高的生产环节,资本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集中,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必然趋势是在一切地方使生产方式服从自己,使它们受资本的统治。”[2]“空间剥夺”也就形成了。“地域性空间的不平衡发展正是由于空间剥夺的结果, 而空间剥夺又将进一步促进这种地域空间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加剧,从而巩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局面。”[3]

3 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潮流之中,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因此,尽管这个全球化是有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具有着明显的“空间剥夺”的特征,但是抗拒这个潮流显然是不行的。中国应该积极投身其中,利用全球化时代在全球社会空间整合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各地域空间自由流动的积极作用所带来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正面影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的,为突破全球社会空间的二元对立格局积蓄物质力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必要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发展模式,以突破资本主义主导构建的分工体系,摆脱空间剥削,这也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维度支持。

同时,中国必须要主动地去争取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重要影响力量,力争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尝试,这样一个涵盖亚太、欧亚、中东、非洲地区,65个国家,44亿人口,20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宏伟计划,包括以往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等,是中国寻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积极探索。

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形成的全球社会空间必然是不和諧的社会空间,它充满了危机和对立,伴随着分异和剥削,无疑是不可持续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和内在属性所决定的。而社会主义的中国,所秉持的“合作、共赢、互利、共享”的理念以及和平发展的原则,是未来全球化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世界人民的人心所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空间;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国家、阶级等在共产主义主导下的全球社会空间将走向消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社会空间重塑的标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整体将会建立起来,这也就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角度对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7.

[3]任平.论空间生产与马克思主义出场路径[J].江海学刊,2007(02).

[4]王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01).

[5]胡大平.“空间转向”与社会理论的激进化[J].学习与探索.2012(05)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一带一路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