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构建模式探讨
2017-08-23刘鹰
摘 要:不少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这并不能构成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因为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而且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此,二者深度合作模式可从:寻找到校企合作中经济联系的切入点、优化高职实训设备结构满足企业需求、在合作制度框架下建立师徒帮扶机制、经济利润合理分配下实现合作的共赢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合作模式;构建
本文主要聚焦于高职与制造类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构成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不仅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品质,也能为学生的就业拓宽门路。但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也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两类不同体制下单位之间的合作,往往企业方处于议价能力的强势方,从而就可能在履行校企合作要求上大打折扣。目前,高职教育界也逐步认识到,在企业进行合作时需要遵循市场游戏规则(双赢)。从而,不少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事实上,这并不能构成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因为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而且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探索新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且在市场原则下真正实现“看得见”的双赢,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 对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界定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
(一)增强企业合作意愿方面
从笔者的调研中可以感知到,尽管不少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建立在职教联盟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方就能尽职履行职教责任。其原因包括:(1)合作企业作为独立核算的单位,第三方对其并没有强制力;(2)校企合作将牵扯企业的精力,并消耗企业的人力和岗位资源,这是大多数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只有破解了上述问题,增强企业合作意愿,才能最终导向校企深度合作。
(二)提升校企合作稳定方面
影响校企合作稳定性的因素不仅在于双方合约所规定的合作时限,还取决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试想,当合作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则校企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然而,职教界却未能正视企业经营状况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为此,借助高职院校的组织资源来帮助企业提升经营实力,这首先表现为双赢,再者也为双方合作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三)建立显性共赢机制方面
这里的关键词是“显性”二字,即校企合作为企业所带来的红利应可以用货币进行计算,并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得到体现。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首先是对企业行为偏好的分析所致,另外也是对当前校企合作中不足的反思。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试图通过向企业输出培训教师来建立深度合作模式,第一并无法为企业带来现实的实惠,第二企业也未必能够认可合作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培训服务。
2 校企深度合作植根于高职教育的着力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内涵界定,这里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着力点:
(一)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经济联系
校企深度合作仍着力于在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训质量,从而在其中建立经济联系便从向高职院校提供实训经费,以及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等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面向市场的合作中,高职实训经费便可以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补充,企业也能在面向市场的合作中,获得非主营业务收入。建立经济联系只是从原则层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着力点,而其中的合作形式则是多样的。
(二)充分利用高职实训场地资源
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将大量消耗自身的存量资金,且在当前融资门槛日益高企的情形下,企业技改和固定资产重置活动面临着普遍的资金瓶颈。由此,在遵循“建立经济联系”的原则导向下,企业能够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场地资源,便可以显著增强企业方合作的意愿。
(三)开展师傅带徒弟的企业模式
校企合作机制必须要在微观层面落实和落地,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在满足企业经济诉求的同时,引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便不但能向企业师傅提供助手,还能夯实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
3 校企深度合作的构建模式
根据以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的构建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開:
(一)寻找到校企合作中经济联系的切入点
正如上文所提出的那样,“建立经济联系”只是一种原则,而可供实现的途径则是多样的。结合本校的案例,这里的切入点可以从这样几个环节来寻找:(1)将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移植到高职院校内部来;(3)企业方以租赁的形式来使用校方各项资源,并负责产品的品控和销售;(2)在校企合作共赢理念下,合理确定利润分配。尽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仍在不断试错和探索中,但这一形式已能够极大提升企业的合作意愿。
(二)优化高职实训设备结构满足企业需求
若要将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项目引入到高职校内,那么在高职实训资源中则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设备结构。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普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作为示范项目,并在设备采购中匹配示范建设经费,根据企业方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断优化高职实训设备的结构。这样一来,也能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的质量,而减轻寻找校外实训基地的压力。
(三)在合作制度框架下建立师徒帮扶机制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传帮带机制来实现。为此,校企双方需要在合作制度框架下建立师徒帮扶机制,通过企业技术工人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的职业意识,并夯实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由于一对一的师徒帮扶并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为此这里的师徒帮扶则可以灵活转换为兼职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关系。企业在校内生产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小组开辟一个工位,并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基础性的加工环节。
(四)经济利润合理分配下实现合作的共赢
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经济联系方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也能拓宽高职院校实训经费的来源渠道。为了满足深度合作中的稳定性要求,在合作之前便需要在制度框架下制订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措施。对此,本文存而不论。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时,不仅需要适应市场游戏规则的特点,还需要参与到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中来。
4 展望
在未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上,还应关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实训“启明星工程”项目之一的“点刻甜品”日前在某大学正式开业。这一由大学生亲自制作、研发、设计、营销的就业实训模式将在更多的高校展开。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短缺;二是缺乏创业实践,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创业能力和融资问题。针对这些难题,启明星工程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意愿成为大学生创业导师的民营企业家,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让企业家成为大学生创业导师。这样一来,也就在创业项目的商业化应用中创造了经济价值,进而能够增强企业方的合作意愿。
5 小结
本文认为,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而且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本文分析可得,二者深度合作模式可围绕着:寻找到校企合作中经济联系的切入点、优化高职实训设备结构满足企业需求、在合作制度框架下建立师徒帮扶机制、经济利润合理分配下实现合作的共赢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潘海生.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殷红.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
[3]叶小明.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作者简介
刘鹰(1979-),女,湖北安陆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