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存在问题的探究
2017-08-23陈永慧
陈永慧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效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而且更是实践研究层面的问题。本文从“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试图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问题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制约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三维目标不明确,教学具有随意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它在说明课程标准时明确了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試命题的依据。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级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耗时多、效率低,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三维目标,使得教学具有随意性有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混乱、随意。教学目标应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三者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案例1:以下是2016年10月29日我听取我校某数学教师(以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部分“运算律”为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冬天来了,下大雪了,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滑雪。(话音刚落,教师就播放出课本画面的幻灯片)同学们,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好大好大的雪啊。
生2:我看到很多很多人滑雪,有大人和小孩。
生3:我看到很多柏树,都没有掉叶子耶。…….
师:你们观察得真认真。现在看课本上的问题,谁能列出算式?请上黑板上写。
生1:我能列出来,让我上去吧。
生2:老师,我也会,让我来。……
(教师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生1:72-44=28;28+85=113。
生2:72-44+85=113。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的吗?
生1:我是看书本这样列的。
生2:我是昨晚预习,学到的。
师:好,同学们非常认真,如果假设滑冰场3天接待987人。
按照这样的现象来计算,那么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本子上作答。
(教师巡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费力讲解。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对课本的练习题进行解答,老师检查……
从三维目标来看,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与教师的讲授中掌握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与互相帮助的学习态度。上述案例的这三维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教师只是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随意改变教学策略。这种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效果很好,仔细分析,却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比较随意。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备课与授课中,把三维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否则,课堂只能是混乱的热闹。
二、教学主体混淆,缺乏明确性
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下是2016年5月对我校两位数学教师的访谈记录:
问:您认为您所了解的这些理论能否帮您清晰界定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甲答:虽然我学习了相关的教育理论,由于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还是常常出现很多困惑,到底是应该全面放手给学生自己学习,还是我来引导他们进行学。我还是不清楚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乙答:我对于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有理论层面的认识,但真正在教学当中,我总是做不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很多时候进行自导自演。从教师的访谈记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教师虽然学习了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但由于认识与理解不到位,他并没有清楚教学的主体,也不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
从教师的访谈记录可以看到,这位教师虽然心中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目标,所釆用的教学策略更多的是单纯传授知识,把自己做为教学的主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很不容易。在教学当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运用多种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也没有深入研究,只是简单地呈现教材上的教学内容,甚至有些老教师还在使用陈旧的教案。同时,长期以来,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应试”的束缚,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融进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得教学内容陈旧,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新颖性、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全面,没有体验的情境和乐趣,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案例:以下是2016年9月26日我讲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如右图)教学过程描述:
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想一想,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耳朵,却看到别人的耳朵,知道是为什么吗?
2.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与教材一样的小药箱放到讲台上,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小药箱是什么形状的?
(2)你至少可以看到多少個面?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个?
(3)通过观察可以得到,我们的小药箱是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每次可以看到它的一个面,或者两个面,也可以一次看到三个面。现在前后桌四人作为一组,讨论我们看到的两个或三个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生:“我们一次看到长方体的两个或三个面,它们都是相邻的面,我们不可能在一次同时可以看到这个长方体的相对的面。”
3.巩固练习
完成后面的练习与辅导书上的练习。
4.布置作业
从上述教学过程的描述可看出,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准备大量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从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生活中的一些正方体、长方体的图形,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使教育和学生生活连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模糊,缺乏及时性和全面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基于已确定的一些教育价值观和评价尺度,采用合适的、可行的评价方法,通过数据采集与系统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而这也是教育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旳及时性,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有着关键作用;评价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教学评价模糊,缺乏评价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本该当场评价,却没有及时评价。一些教师评价内容片面,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知识掌握与智力高低进行评价,忽略对学生个人情感体验、价值观、创新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时效的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04,38-41.
[2]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