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婚姻体制的特点分析
2017-08-23毕明博
毕明博
婚俗是人类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就婚姻而言,它的制度变化与风俗形成,不仅反映出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也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因此它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
本文将从三个视角,即婚俗的纵向历史比较分析、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遗风、现代婚姻的横向对比分析,来对婚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加以阐述,并且就不同时期的婚姻形式及特点分析,进而揭示出婚俗文化背后所说明的社会现象。
一、婚姻的纵向历史比较分析
“婚姻”这个词,通俗地说是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但历史情况和实际生活比这一解释要复杂得多。在古书中对“婚姻”二字的解释是:婚同“昏”,是昏时迎娶之意;姻同“因”,是因男而嫁之意。那么婚是相对于男方而言的,而姻是相对于女方而言的,“婚姻”这个词也正好体现了两性愿意结合的思想。
1.1 原始群婚
在远古时代,人类群居野处。这也致使原始群婚的特点是:男女混杂,无婚姻概念,混乱而又自由的性关系,知母不知父。
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中,索福克勒斯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最后他刺瞎双眼,请求被放逐,他的母亲在临死的时候说“为丈夫生丈夫,为儿女生儿女”当然这只是剧作品。据说在我国台湾附件的兰屿岛上,有2400多雅美族人居住,因为与外世隔绝,仍处于原始状态,男女杂处,关系混乱。这是原始群婚的遗存。
这也是人类形成初期原始野蛮的状态,生产力并不发达,人类群居在一起抵御猛兽的侵袭的原始状态,婚姻体制作为社会体制的副产品应运而生。
1.2 血緣群婚
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所谓“血缘群婚”是由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种群婚现象。从而决定其特点为:在同血缘的氏族中,相同辈分的男女互相结为夫妻。
这种血缘群婚的关系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一些踪迹。如传说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人首蛇身的交媾图,生下一个肉团,内有15对童男童女,他们又相互结合,生男育女,才有了人类。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有兄妹配婚的传统遗风。
血缘群婚与原始群婚不同,它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开始按血缘关系群居,形成以血缘维系的自己的部落,有阶级思想的萌芽,并且只在相同辈分中寻求配偶。血缘群婚充分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女尊男卑的特点。随着社会体制的向前推进,使得婚姻体制也不断演变。
1.3 对偶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关系的性关系,而是到血缘以外的氏族集团寻找婚配对象,这就出现了氏族之间的“对偶婚”,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同姓不婚”。
它的特点是:非同一血缘氏族的男女方得婚配;男女间的结合尚不固定,没有严格的排他性,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即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归女方,从母姓,血统按母系计算,财产由女子来继承。在我国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末期一直到新石器时期末期,距今约五万年到五千年左右。
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直到解放前还保留对偶婚的残余形态,如瑶族男子的“上门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门女婿”,其特点多是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男主内、女主外,男子在家劳动,女子外出谋生,所生子女归女家。
1.4 一夫一妻制
对偶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我国的“婚姻”概念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这一婚姻形态从仰韶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和发展,一直到现在。包括了整个父权时代和刚刚开始的男女平等的时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成以后,跟着产生了媒人和婚礼,因此决定婚姻大事必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尧就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且生活还很和睦,这是婚姻形态由对偶婚末期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形式。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说明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人们已经摆脱了以体力或是血缘认亲疏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以阶级的方式规定了人类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体制的完善,婚姻体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日臻完善。婚姻体制中逐渐摆脱了女尊男卑的母系氏族体制和男尊女卑的父系氏族体制,从而逐渐走向了男女平等的阶段,这一点在婚姻体制在上体现的最明显。
二、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遗风
我国民族众多,他们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代婚俗。解放后经过改革,有的已经不存在,有的仍在流行。
2.1 转房婚
“转房婚”在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怒族、阿昌族、独龙族和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都曾较长时间地流行过“转房婚”。其形式主要为兄死,弟娶嫂为妻;姐死,妹代姐为妻;父死,子娶异母为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说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那时的匈奴正是通行的转房婚。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即为单于之妻);呼韩邪单于死后,长子继位为单于,又娶昭君为妻。这种转房婚带有“群婚”的遗风,因此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历史婚俗的遗留特点。
2.2 阿注婚
“阿注婚”是流行于云南泸沽湖畔的一支普米族和一支纳西族。“阿注”在纳西语中,意为伴侣、朋友。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统的成员及其后裔,都可以互为阿注。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自由,双方自愿结合,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专用房里过夜,天明赶回家去劳动。所生子女不知其父,都归母家。这是对偶婚的遗风。
知名藏族演员蒲巴甲就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他还亲身经历过少数民族走婚的习俗。在课文《摩梭人家》里也从不同方面对泸沽湖畔的风景和人文习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今天在世人眼中看似比较奇葩的婚姻形式,也许正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瑰宝。我们应该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待、试着去保护,作为解读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3 抢夺婚
“抢夺婚”,云南地区的苗族、傣族、景颇族、傈傈族都曾实行过抢夺婚。它是男子通过抢夺手段与女子成婚,已演变为婚俗,抢只是形式,双方早已交换过婚礼,选定了日子,只是在迎亲当天,男方还是要组织一伙人,隐蔽在约定的地点,等到新娘一到,一拥而上、捆绑回家,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装追赶。
演变到现在,新郎在迎亲时,还会有抢新娘时的堵门游戏,新郎会带着一群人来迎娶新娘,新娘的姐妹们会假装堵在门口不让新郎进入,然后刁难他们,并要求新郎给大红包,这也是寓意结婚的喜庆,所以新郎要尽量的配合,也可以跟伴娘们讨价还价一下,只有新郎答对了问题、完成了女方提出的要求才能进门迎娶新娘。
三、现代婚姻的横向对比分析
3.1 隐婚
隐婚是指已经办理了相应的法律手续,但并不向外公开自己已婚的身份。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女性身上,由于职场竞争的压力,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多采用隐婚的方式,他们的无名指上没有戒指,平时上下班没有车接车送,照常和奔赴与各种聚会和应酬,工作起来拼命,没工作的时候可能找不到人。例如在影视作品《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朱亚文所饰演的赵小亮和马伊琍饰演的潘云是一对夫妻,他们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但两人在公司却装作不认识的,隐瞒彼此的夫妻关系。
造成这种隐婚的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来自于职场对女性的压力,因为如果女性结了婚,就可能陷入生养孩子、照顾家人等一系列问题之中,有许多公司老板并不想聘用这样的人,所以许多女性迫于无奈就选择了隐瞒结婚的事实。
3.2 毕婚
毕业即步入婚姻殿堂,是新时代男孩女孩的大胆做法。以前我们总喜欢调侃说大学毕业季就是恋人的分手季,但是如今的社会普遍现象是“我们毕业就结婚吧”毕业证和结婚证一起领,许多当代大学生选择用毕业就结婚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顺应着“成家立业”的说法,因此选择先成家而后立业,看似更符合传统的婚姻思想,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毕婚的实质原因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80、90后的女大学生,因为害怕变成大龄剩女,所以选择早早解决终身大事为妙。而且当今社会“干得好不如嫁的好”的观念甚嚣尘上。所以毕业就结婚变成了一种趋势。
3.3 裸婚
裸婚是指没车、没房、没存款,就拿着户口本去民政局登记结婚了,即使连婚房都是租的,为了爱情也要去结婚。抛开世人眼中的物质基础,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至上之爱。在《裸婚时代》里文章饰演的刘易阳和姚笛饰演的童佳倩就是一对这样的夫妻,虽然爱情在生活琐碎的细节面前变得如此的不堪一擊,但它也让我们对裸婚的这种社会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产生裸婚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纯粹的精神至上的追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二是急剧上涨的房价,让刚刚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望洋兴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高压,迫使他们不得不选择裸婚。
3.4 闪婚
闪婚是指闪电式结婚,在两个人相识不久就以惊人的速度登记结婚,让大家惊愕。
闪婚的原因也是受社会影响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对速度的追求,不仅是客观的事物的提速,还有主观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解决事情的速度都在提高,所以“马拉松”式爱情并不被推崇,因此造成了“闪婚”很有市场。
因此我们说当下的任何一种婚姻形式,都是在我们生活的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也许这种婚姻形式有所扭曲,但换个角度考虑,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环境和主流价值观来说,在面对婚姻大事时,我们确实应该慎重,树立一个积极而正确的婚姻观。
结论
婚姻体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进而也从这一点上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体制,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变迁还是横向的不同形态,都充分说明了人类的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文明,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男女在社会中所体现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