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理论》信息化教学的问题背景、形态与展望

2017-08-23何轩王辉权晓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

何轩+王辉+权晓燕

内容摘要:《文学理论》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最近三十年文学理论教学改革困境的历史选择。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信息化教学历经了精品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种形态。当下文学理论信息化应当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在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MOOC建设与应用方面致力于“深度融合”。为此,深度融合要考虑理念转向:从供给侧到需求侧,注意三条路径:X-MOOC、 C-MOOC、T-MOOC,构建两大保障:开放易用的平台与亲和创新的资源。

关键词:文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精品课工程 深度融合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中国高校的文学理论课程,通称“文学概论”,又称“文艺理论”、“文艺学概论”、“文学原理”,其教学历史与中国现代大学体制发展史密不可分。它肇始于晚清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门的“文学研究法”,成形于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国文系专业的“文学概论”,统化于新中国大学中文系专业的“统编教材”,自变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换代教材”,激变于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自编教材”。百年来,我国文学理论教学在学科专业性与意识形态性双向建构中蹒跚互动,逶迤前行。今天,面对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中国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在何方?2012年3月,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2015年12月,教育信息化被写入《教育法》。可见,文学理论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

一、信息化:最近三十年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突围的“诺亚方舟”

中国文学理论教改与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同行。2016年2月20日笔者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检索标题为“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的期刊文献,找到相关中文文献40篇,文献年代自1977年——2015年,其中1977-1989年9篇,1990-1999年7篇,2000年-2009年9篇,2010-2015年15篇;同时同平台检索标题为“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期刊文献,找到相关中文文献79篇,其中1977-1999年3篇,2000-2009年31篇,2010-2015年45篇。上述文献数据双向上升表明,改革开放30余年来,文学理论教改作为一个议题被关注度越来越高,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针对教育目标定位的教改。其指向涉及我国高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改,如,针对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人才、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师范院校的师范型人才、针对民族院校的民族人才、针对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等等,不同人才培育目标的改革。

第二,针对教学内容的教改。其指向涉及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课程体系、课程群教学、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等不同内容的改革。

第三,针对教学方法的教改。其指向涉及“研讨式”、“文本化”、“审美化”、“对话式”、“理论品性意识与批判精神”等不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针对教学语境的教改。其指向涉及“大众化时代”、“读图时代”、“全球化时代”、“新传媒时代”、“消费文化语境”、“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等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改革。

第五,针对教学观念/理念的教改。

上述119篇教改文献同时反映了最近三十多年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症状:教学目标“重知识轻素养”,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教轻学”,教学空间“重课堂轻课外”,教学过程“难教难学”,教学效果“枯燥低效”。

如何走出三十年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当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如何在中西古今维度中走向交往对话?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图像教学?如何在大众社会文化现象与经典文学文本上增强理论阐释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理趣?上述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文学理论学科研究者和课程教学从业者探讨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日渐明晰。钱中文指出,“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童庆炳、王一川等经过跨世纪的教改探索,提出文学理论教改“文化与文本”的“双向拓展”,胡亚敏等进行了“文化环境变迁与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陶东风等进行了文学理论批评与理论基本问题分解教学。上述教学改革理念、思路与实践,为当下文学理论教改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尚缺乏可以大规模直接應用的价值。

与此同时,国外兴起了一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到2012年世界MOOC(慕课)元年的到来,2013年MOOC登陆中国大陆,国内外一大批顶尖大学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我国文学理论课程教改输入了新理念、新资源、新操作空间与手段。如,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导论》,牛津大学公开课《文学与形式》,东伊利诺伊州大学公开课《文本细读》,北京大学公开课《影片欣赏》,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与MOOC《文学欣赏与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公开课《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南京大学精品课《文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文艺学系列课程》,北京师范大学系列微课《文学概论》等等。上述精品课、视频公开课、MOOC与微课等资源的涌现,为我国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化解呈现出新契机,成为文学理论教改突围的“诺亚方舟”。

二、精品课工程:文学理论信息化的三种形态

文学理论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破解最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顽疾与困境,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改革的信息化。新世纪我国高校文学理论课程信息化,借助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东风,逐步推进,大体呈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第二阶段,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第三阶段,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三阶段三种形态的信息化课程建设逐步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学理论课程内容融合的历史进程。

中国文学理论信息化教学有内外两种源动力。外源动力第一波,首先来自美国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如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和TED。其次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外源动力第二波是联通主义MOOC(c-MOOC)及其教学应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兴起于2008-2010年的加拿大。外源动力的第三波来自2010-2015年的美国的行为主义MOOC(x-MOOC),其平台有斯坦福大学的udacity与coursera,以及Harvard与MIT的edX。

面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国教育部审时度势,相继启动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国家层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实,我国国家层面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内源动力是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导致的教学优质资源紧缺与教学质量急需提升使然。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就是明证。而以提升“教學质量与教学改革”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我国文学理论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劲东风。

文学理论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文学理论课程教育的全面有机融合。因此,文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信息化建设融合的特征在逐步推进、逐步“全面”。从融合的目的来看,第一阶段的“精品课”,旨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授上讲台,这方面的经典案例有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文学概论》。第二阶段的“精品开放课”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方面的案例有华中师范大学孙文宪教授主持的《文学理论系列课程》资源共享课。第三阶段的“精品在线开放课”旨在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这方面的案例有北京师大王一川教授主讲的精品开放课程《文学概论》系列微课。

从融合功能来看,“精品课”旨在服务教师的示范性辅助教学,服务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精品开放课”旨在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服务对象为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精品在线开放课”则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力求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

从信息化技术属性融合来看,“精品课”的技术特征是PPT多媒化和校园网络化;“精品开放课”的技术特征是视频多媒化和校园网络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的技术特征是标准数字化平台系统、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信息化教育属性融合来看,“精品课”的教育限于开放性与共享性;“精品开放课”除了开放性与共享性外,还增加了有限的交互性与协作性;而“精品在线开放课”则是开放性与共享性强,交互性与协作性全面。从教育与技术二者融合程度来看,我国文学理论“精品课”尚属于“表层融合”,目前开发的各个层次的文学概论精品课大多数属于此类。“精品开放课”属于“中层融合”,爱资源平台上的文学概论课程属于此类。“精品在线开放课”属于“深度融合”,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课程属于此类,但是文学理论课程尚缺席。

三、深度融合:文学理论信息化的展望

当下文学理论信息化应当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在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MOOC建设与应用方面致力于“深度融合”。

1.深度融合的理念转向:从供给侧到需求侧

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来看,文学理论课程开设的需求达三成以上。据统计,在全国2845所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多达600所,文学理论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另外,不少艺术类、新闻类、文化传播类、文秘类专业也开设文学理论课程。文学理论课程需求覆盖综合性知名大学、师范类院校,语言类院校,本科、专科各层次。

从我国文学理论课程信息化进程的三种形态来看,文学理论课程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急需由供给侧向需求侧的结构转型升级。据统计,新世纪头十年我国高校文学理论精品课建设国家级9门,此后,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4门,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文宪教授主持的《文艺学系列课程》、厦门大学文学院杨春时教授主持的《文学概论》、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主持的《文学概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文忠教授主持的《文学理论》。而最后根据MOOC标准建设的文学理论课程至今还没有出现。

文学理论MOOC的缺失,反映出了文学理论信息化向需求侧深度融合的艰难与任重道远。2015年《地平线报告》将高等教育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归为3类,把那些我们理解并知道解决办法的挑战界定为“可解决的挑战”;把那些理解但不知道解决办法的挑战界定为“艰难的挑战”;把那些复杂难明,尚需更多数据分析和观点归纳来寻找解决办法的挑战界定为“棘手的挑战”。其中,可解决的挑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提升数字素养;艰难的挑战:个性化学习,复杂性思维教学;棘手的挑战:教育模式的竞争,教学激励机制。文学理论教学属于复杂性思维教学,其信息化建设,是“艰难的挑战”,其信息化应用推广是“棘手的挑战”。

2.深度融合的三条路径:X-MOOC、 C-MOOC、 T-MOOC

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未来新教育探索已经进入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所在。MOOC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突出代表。自2011年以来,MOOC在国际、国内取得了重大突破。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教”与 “学”的双重革命。[2]然而,我国文学理论课程MOOC化建设与应用却相对滞后。根据我国文学理论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结合国内外文学理论MOOC化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我国文学理论MOOC化深度融合有三条路径。

其一,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与 C-MOOC化:此处所称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指存在于中西古今文论中通约的基本知识、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对于这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MOOC化教学宜采用联通主义MOOC(C-MOOC)类型,让学生在自我组织的学习中逐步领会把握中西古今文论的交往对话。目前可以利用的信息化资源有王一川主持的《文学概论》微课系列,周宪主持的精品课《文学概论》、孙文宪主持的文艺学系列课程资源共享课、杨春时和姚文放主持的《文学概论》资源共享课、陈文忠主持的《文学理论》资源共享课。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教学与X-MOOC化: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分别属于两类文化知识系统,其文论思想与表述方式差异性大,对其深刻领悟与准确把握需要深厚的哲学知识背景与深广的社会学知识背景以及浩繁的文学背景。对于此主题的文论教学适宜采用行为主义慕课(X-MOOC)类型,让学习者在中西文论的通识讲解刺激中逐步领会中西文论的差异与一致。目前本主题文论教学可以利用的信息化资源有复旦大学的资源共享课《中国文学批评史》和耶鲁大学视频公开课《文学理论导论》,前者分7个单元,系统地讲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过程、重要批评家的理论见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后者26讲阐释西方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的经典流派和思想。 此外,武汉大学视频公開课《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分为6讲,以中国古代文论6部经典为个案阐释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魅力。

其三,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教学与T-MOOC化: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重在文学批评素养与技能获得,对其领悟与把握重在学生自我的实践与建构,适宜采用建构主义慕课(T-MOOC)类型进行教学。目前本主题的信息化资源有华中师范大学公开课《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和武汉大学MOOC《文学欣赏与批评》。同时补充中外文学批评实践的经典文章以及教师个人的批评文章,让学生自学体悟文学批评实践的操作问题。再以文学批评选题任务的形式发给学生,促使学生进行建构主义式的学习。

3.深度融合的两大保障:开放易用的平台与亲和创新的资源

文学理论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必须有两大要素保障:一是亲和创新的课程资源;二是开放易用的传播平台。对文学理论资源信息化来说,抽象的理论表述要转化为亲和的直观呈现,繁冗的陈闷知识要让位于有生命的智慧创新。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类文学理论课程资源,但是,由中国开放大学根据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莎伦?凯等著的《十四堂哲学课》文本制作的14个哲学问题视频微课(在五分钟课程网上传播),给我们《文学理论》信息化微课创新以极好的启示与示范。文学理论属于语言艺术哲学,其表述对象观点与表述呈现方式,完全可以模仿《十四堂哲学课》。

当下文学理论信息化深度融合不仅资源量少、质不精,而且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不够。当下文学理论信息化平台传播主体有面向社会公众为主的国家开放大学和市场公司机构,如国家开放大学的五分钟课程平台,网易公司的网易公开课平台。有面向大学群体为主的教育机构和高等学校,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等平台。而后者的开放性与易用性明显落后于前者。

综上,文学理论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要以MOOC建设为抓手,综合考虑理念转向:从供给侧到需求侧,注意三条路径:X-MOOC、 C-MOOC、T-MOOC,构建两大保障:开放易用的平台与亲和创新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毛庆蓍等.中国文学理论百年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瞿振元. 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6.

[注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文学理论》课程教改MOOC化三型研究与实践(XJK014BGD030)]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追忆黄药眠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