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2017-08-23邵亿锋
邵亿锋
内容摘要:如何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提倡预习,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有助于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 提升 能力
如何改变语文教学中耗时多,用力大而收获小的状况呢?我认为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使他们自主地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是仅有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而不去运用也是不行的。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圣陶先生在半个多世纪里,以其长期的教学实践,丰富的教学阅历,提出了他的教学思想:“为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何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呢?对叶圣陶这一耳熟能详的名言的理解,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思想表述是很严密的:“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为了”指向追求目标,“达到”表示追求要经历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即在教學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是要教之以方法,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繁复的学习中,自己探索,掌握高效的学习的方法,技巧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提出问题,便是一种可贵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论述给我们一个启示:要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文“矛盾”处提问题,例如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抓住“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丈夫与她情深似海,而焦母为何一定要休掉她”?笔者从这一问题进行了引导:
按焦母年说: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兰芝在焦表现,不仅找不出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例子比比皆是。那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的呢?查《仪礼·丧服》,上有“出妻之说”:旧时无子、口舌、盗窃、恶疾等,做丈夫的可根据其中任何一条,命妻离去。这样问题就清楚了。“共事二三年,贱妻留空房”,是兰芝是中了“出妻”的首条,犯了“无子”的大过。这样,也就难逃“被遣”的厄运了。以此让学生掌握在课文“矛盾”处生疑,从回顾课文和查阅资料中解疑的方法。
二、提倡预习,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
预习的宗旨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一篇课文,应该让学生尝试一下如何弄懂,例如查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做点分析等,他们通过经过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略有解悟或者不得要领,这时听听老师的指导,就会受益无穷。因此,学生在听课时,见到自己见解与老师讲得不尽相同或预习中的困惑没有解决,他们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见,预习是听讲的准备,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运用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的重要措施。如学生在预习《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就有这样的疑问:木兰是古代女性,那古代女性必定是小脚,为何没有被识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就会去查工具书,或等教师讲得时候就会集中注意力。(其实,在南北朝时,女子还没有开始缠小脚呢?)
三、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赞可夫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是主张把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特点的合理的学习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都不同,如有的人记忆在早晨就比较容易记住,而有的人在晚上比较容易记住。故只有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就教师而言,就是要在启发、诱导、评点等方面多下功夫。“教”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放在最需要的时候,重要的是在提示、启发、诱导、评点中把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就显得相当重要,这是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的自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任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