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美术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017-08-23吴奇霜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美隐性人格

吴奇霜

摘要:论文从美术隐性课程的内涵出发,通过阐述美术隐性课程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完善人格塑造三个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体现美术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关键词:美术隐性课程;必要性

隐性课程是教学情境中以间接潜在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比如以教育的物質环境、精神氛围等存在,使受教育者学习到非预期或者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或规范。美术隐性课程是指在以传统课堂教学之外,以潜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环境布置、校园的文化氛围等等。美术隐形课程在美育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构成完整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隐性课程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在轻松自然的条件下更好地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的主动,学的高兴,学的轻松。

校园文化环境是最重要的美术隐性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开展各种美术教育活动, 提供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例如参观美术展览、观摩手工作坊、举办书画比赛、校园美展等等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而不是一味被动地去学习乏味枯燥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大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参与互动的体验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兴趣更容易被激发。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美化建设校园,营造愉悦学生身心的环境。校园和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的美化设计,利用教室布置来营造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环境远远比单一的课堂传授产生的美育作用要持久和深远。例如在校园的走廊楼道、教室黑板墙壁、宣传橱窗内都可以陈列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各届学生绘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艺术给生活带来的魅力,还有在各班教室窗户上悬挂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教室墙壁上设计展示学生美术才能的园地等方式。这些对学生起暗示效应和感染作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一种独特的环境效应,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陶醉享受的审美心理状态下,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中对自然和周围的生活产生兴趣和追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课堂学习更为期待,对学科知识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潜在目的。

(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即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不是靠知识技能的简单累加,而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长期学习训练而成。对于美术这样一个课时少、教师少、资源少的学科,只靠常规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良好审美素质的任务,美术隐性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尤为必要。

美术隐性课程的开发帮助我们营造一种“磁场”的氛围,除了上文提到的校园环境和教室布置等物质因素外,校园文化氛围、班级风气、治学精神理念、还有教师的修养素质等等也都是这个“磁场”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和内容。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师表形象就是美术隐性课程的重要资源储备。比如教师的言行举止、日常衣着搭配的暗示、板书布局的设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等,都在有意无意中从视觉、听觉、情感等多方位创造出一种有利审美教育的情境。这个场的氛围会自动向学生释放出各种审美的信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和保持审美的态度,并将他们引入审美境界,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欣赏事物的形式美、发现人与自然的生命美,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美等。充分利用这种审美氛围的磁场效应,让学生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激发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使之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

好的完善的人格应具有严肃认真的求知态度,丰富健康的情感,善良高贵的品质,其中不仅包含了真、善、美的各项指标,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结晶。美术教学除了解决学科相关的知识技能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态度、价值关怀、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发展与理性发展的平衡,最终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个体,这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对于每个人的必然要求。

美术隐性课程正是以一种长期、间接、暗示、无意识的潜在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艺术美的种种熏陶来影响学生的价值情感,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设计,对真、善、美等价值的向往与追求,进而调整学生的各种行为举止,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因为人类所创造的艺术美,是人类美好精神的化身,代表着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真、善、美,这必然影响每一个人在接受艺术美熏陶后的人格取向。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不同于外在的道德说教,它能真正影响人的内心世界,作用效果是持久而稳固的。

美术隐性课程自身还具备实践性的特点,强调价值、意志、审美、情操等方面的体验,通过课堂和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的结合,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情境,弥补日常程序规范化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制约,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鼓励学生实现自我,从而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志伟.新课标下中学美术隐性课程教育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3)

[2]史伟.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D].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3]姜艳萍.从隐性课程发展看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2(4)

猜你喜欢

艺术美隐性人格
以鸟喻人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漫画之页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