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建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17-08-23陈燕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陈燕

摘要: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内聚外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2008年后独立学院的一波校区外迁热,如何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结合浙江省独立学院异地迁建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独立学院迁建转型的背景,迁建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迁建转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一、独立学院迁建转型的背景介绍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形式,至今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其中浙江省22所。由于独立学院在發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办学行为不规范、运行机制不顺畅、办学质量不高、产权关系不清晰等。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了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申请筹设的独立学院必须包括不少于500亩的校园占地面积,同时要求独立学院在5年内(也即2013年4月1日之前)完成规范设置工作。

《办法》出台之初,部分独立学院呈观望状态:虽然未达到规范设置的要求(尤其是校区面积),但仍是打着擦边球继续原址办学。随着规范验收的期限接近,加上城市的快速发展,母体高校周边地区的征地和拆迁费用居高不下,很多校区面积不达标的独立学院纷纷想尽办法,重新选址异地迁建。以浙江省为例,为降低建设成本,很多独立学院选择远离母体,迁建在周边县城里。如2010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从杭州市区整体搬迁至海宁,2013年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从临安整体搬迁至绍兴诸暨,同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从杭州之江逐步搬迁至绍兴柯桥,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从杭州市区逐步搬迁至桐庐等等。26号令规范设置后引起的新一轮异地迁建,不仅给独立学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是对独立学院的一次重新洗牌,对院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总体办学氛围,看似无形,但却影响巨大。它不仅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内聚外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何推进异地迁建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近几年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迁建转型过程中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浙江省作为较早探索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省份,由于先发优势和发达的经济,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2015年为例,浙江省独立学院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32万人和17.41万人,占到了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28.27%和29.02%。近几年,浙江省不断推进独立学院规范设置,强化独立学院内涵发展,近一半的院校为达到规范要求选择了异地迁建。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独立学院在新校区探索了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和问题。

1.底子薄弱,校园文化底蕴不深

独立学院最早诞生于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到目前仅走过了十八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建院时间短,长期与母体学校同址办学,很多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被定位为母体学校的二级学院,学院的管理模式、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均移植或照搬照抄母体学校,对母体的依赖度高。独立学院真正独立或慢慢形成自有的规章制度也是从拥有独立的校区开始,而这基本上是在2008年教育部《办法》出台之后。

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须植根于自身的土壤,经过历史的洗礼,文化的积累,才能不断发展成熟,为广大师生所共同认可。独立学院本身建院时间短,在文化积淀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一些院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更是一味追求新,或者直接模仿母体学校,套用母体学校的校训、校歌、景观命名、建筑风格等。由于缺少了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很难引起师生的共鸣,进而导致师生对文化的归属感不强。

2.校区孤立,校园文化传承断层

校园文化的传承、连接和生长需要有一个过程。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校区合并、校区外迁,此次迁建的独立学院很少位于大学城或高教园区,往往是一个县里仅有的一两所高校。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及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同,各个独立学院新建校区之间的硬件投入差别较大,有的学校是交钥匙工程(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有的学校则属于边建设边使用状态(如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而前期资金投入的多少,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迁建初期,因为远离大学城,远离母体高校,加上时间紧、资金压力大,独立学院新校区普遍存在着图书馆资源相对较少、实践基地缺乏、文化活动场地及设施等需要逐步配套和完善等问题。由于体会不到大学校区文化环境的优越感,新校区的学生极易产生失落感。

新校区孤立和偏远的另一个后果则是教职员工、校友、老校区学生和知名学者往返不方便,而这无形中增加了对外交流及各类讲座的成本。前沿的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和文体竞赛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旦缺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言传身教、文化传承就会逐渐断层。

3.内容单一,校园文化缺乏体系

在迁建的头几年,新校区的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安定因素较多,“安全稳定”成了迁建时期的首要大事。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教职员工居住在市区或老校区附近,常驻新校区的以行政人员和基层辅导员为主,一些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和全盘考虑。

体系的缺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教学科研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有机融合,两条线各行其是,大量的专业老师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不少院校的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表面热闹、娱乐味重”等现象,高雅、清新、积极向上的品牌活动难匿踪迹,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层次、深度方面都居于劣势。

三、迁建转型时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魅力的体现。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机遇,在传承原有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克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困难,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体现出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1.营造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认同

新校区建成之初,独立学院可以先厘清已有的校园文化,有意识地向新校区进行移植和传递,使师生置身新校区时,随时能感受到本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老校区照片和知名校友介绍,命名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路名等方法,不断营造氛围,激发全体师生对新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开学、军训、运动会、毕业、校庆等重要时期,更是增强校园文化认同的关键节点。如新生入学时,通过唱校歌、戴校徽、践校训等活动,让全体学生感悟学校的历史,激发学生的荣校、爱校情结;新生家长会、专业导论课时,通过名师风采展、课堂开放周等活动,增进师生、家校间的互动与了解;同时利用开学典礼、始业教育、毕业典礼等集体教育形式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成果、校史校风,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自发认同感。

2.搭建平台,畅通师生交流的渠道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动态活动。在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畅通师生交流与互动的渠道,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除了提供教師休息室、青年教师公寓等便利设施外,更要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使教师愿意扎根新校区,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例,为了增加第一批入驻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学院教师的“人文关怀”,学院出台了《学生成长导师管理办法》。办法要求每个在新校区上课的专业教师,原则上都需担任5-6个寝室的成长导师。考核成长导师的标准很简单:走访寝室次数多的,学生评议好的,基本上都能拿到优秀。此外,为了让成长导师愿意、乐意跑学生寝室,学院给每幢宿舍楼都配备了“成长导师工作室”,工作室配有空调、电脑、打印机、咖啡机、沙发、水果等,同时以温馨、舒适、远高于普通办公室的标准加以布置。三年实施下来,成长导师已成为引导新校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也更有了温度。

3.打造品牌,拓展文化活动的深度

营造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高品位文化的引领。迁建转型时期的独立学院,应高瞻远瞩、提前谋划,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从繁杂而又多元的各类活动中确立核心品牌。在迁建初期的前几年,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不断进行培育、经营、宣传、总结、提炼和推广,从而形成认可度高、号召力强、影响力大的校园文化品牌。当然,品牌的建立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欲取得实效,必须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抓手。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实践的主体性、注重形式的艺术性、侧重过程的体悟性、着重价值的导引性,组织和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教师的“专业引导”,促进彼此间的协同成长和心灵共鸣,从而使双方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品牌和形象的代言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拓展文化的深度,提高活动的层次。

4.提升品位,开拓公寓文化新阵地

高校学生宿舍是校园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地,它的文化衍生功能日益凸显。开拓公寓文化新阵地,不仅仅意味着硬件设施的改造,更意味着管理模式的调整。相较于老校区复杂而庞大的转型成本,迁建时期恰恰成了独立学院营造良好公寓文化氛围的最佳契机。独立学院可在迁建之初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公寓育人机制,不断提升公寓的生活质量、服务能力和文化品位。比如利用公共空间设置各类功能吧、创新公寓朋辈互助体系、设计公寓奖学金制度、公寓大厅进行“家文化”的主题设计、开展文明修身育人活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个体有风度、互动有温度、熏陶有深度”的宜居宜学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彩生.基于CIS理论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8).

[2]温淑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刘朝辉.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品味与师德师风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李晓彦.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5]何小忠.文化生态视野下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现状和建设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一般课题)项目名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代码:1180KU215029 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