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其就业导向问题探析
2017-08-23杨竹
杨 竹
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其就业导向问题探析
杨 竹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合肥 230002)
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到201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765万。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需求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够有效地匹配企业用工需求,从而大幅度地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尝试分析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数量 ;就业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应用型教育在国内就有了思想萌芽及实验性的实体机构:晓庄学校(今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这所学校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他承继并创造性地运用了他的恩师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观点,并付诸实践。这些观点和思想蕴含着“实践教育”“产学研一体”“校企结合”等应用型教育之核心要义。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由于经济体制、政治社会、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应用性教育在我国历时长久而未见长足发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个文明古国开始大步融入世界,伴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科技革命、信息化、工业化不断加快升级,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已为国家、社会、学校、企业等广泛认可并高度重视。
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介于理论型本科教育与实用型高职教育之间的一类应用型高等教育,它是以复合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高等教育。概括地说,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培养目标和层次上。首先,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前者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特征,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非后者所要培养的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其次,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与高职高专不同。高职高专主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急需的技术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承担培养企业一线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较低层次的职业教师的任务。
其二,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也与传统的本科教育不同。它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教学体系,重视实践教学,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须与这种“技术应用能力”相匹配,其中,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素养是核心,素质素养是灵魂。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就业优势
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的序幕,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飚升到2016年的765万人(图一)(1),短短16年间,增长了近6倍。如今,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另一方面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东南沿海企业普遍出现用工荒,全国性范围的技工荒,工匠型人才缺乏,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来满足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这一矛盾彰显出当下的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节。从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看,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阶段,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才是治愈此等顽疾的灵丹妙药。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满足了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且对日益壮大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亦显现了优势。
图一: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第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绝对数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在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适应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线企事业单位的必需、急需,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使得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要求的人才无缝对接,不再有用工荒、技工荒等人才大规模缺乏的状况,就业的绝对数量大幅增加,就业率显著提升。
第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就业数量高不代表就业质量好,反之亦然。区别这两个呈二维向度的概念,可以防止高校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就是劳动者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用公式可表示为:
这里,EQI(employment quality index)表示就业质量指数,Wi表示权数,i=1,2,3,4,5,6,7,分别代表工作环境指数、专业对口指数、薪酬收入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稳定性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心理满意度指数等七项指标Xi表示上述7项中每一项的平均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测算得:工作环境(权重0.02)、专业对口(权重0.23)、薪酬收入(权重0.18)、社会保障(权重0.14)、稳定性(权重0.06)、职业发展(权重0.27)、心理满意度(权重0.10)[1]。其中,职业发展、专业对口、薪酬收入、社会保障、心理满意度这五个指标对就业质量影响最大,占比达92%。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
其一,职业发展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教学的手段、方法以及实践环节都注重了职业适应性,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及知识储备等符合当下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此外,采用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者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也具有很好的职业适应性,因此,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仍能够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进步扩大优势,职业前景良好。
其二,专业对口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才需求结构相应地发生变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适应这种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它所要培养的也正是迎合这种需求的专门人才。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帮助毕业学生获得满意的对口工作,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的应用性人才,使得学生和企业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其三,薪酬收入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生突出的职业实用性、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对口的工作等等,有助于他们获得理想的工作。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生的诸多竞争优势,势必会成为企业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良多,薪酬收入自然较高。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也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其保险及福利待遇等保障,从而进入职业良性循环,工作稳定性、心理满意度、工作环境等指标都会相应提高。因此,对于衡量就业质量的七个指标,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彰显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就业优势,大幅度地提升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就业导向问题分析
国际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涌现了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大批应用型本科教育发达的国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的进步。国内,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界、企业界形成了共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当占整个高等教育相当大的比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 2015年10月 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我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就业等导向问题尤为明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导向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总体上说来,主要有就业导向、需求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等等。下面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就业导向”并兼顾其他导向问题展开分析。
所谓就业导向问题,是从受教育者的岗位获取和发展而言的,即“培养一学生,幸福一家人”的问题,意思是说一个学生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找到了好工作,有了好的薪水、福利、就业前景,整个家庭便因此得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就业导向”就是从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的,强调的是毕业生的生存、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
其实,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实践来看,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需求、能力、实践等问题,因为,要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把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消化专业的理论,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进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这又契合了需求导向。因此,这些导向问题都是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就业导向”这个课题不同的侧面引发出来的一体多面问题,解决了就业导向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导向问题宏观层面的成因
一是办学思想、观念等认识的影响。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产业化、大众化阶段,一方面,专科学校纷纷力求升格为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忙于晋升到地方重点本科,而重点本科又在上升到“211”“985”的路上不懈追赶;另一方面,一些理工科、师范类等专门院校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规划为自己的发展大计,追求大而全,贬低、轻视应用型教育,不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愿意承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使有一些刚刚由专科高职升为一般本科的院校,响应国家号召、迎合企业需求,真心诚意把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反思和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规律的洞察。
二是教育体制政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以公办居多,其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拔款,越是层次高的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越受到重视,获得的拔款额度越大,发展的机会也就越多。高等院校按行政级别可划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等,不同的行政级别获取资源的机会、数量、质量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高等院校无心发展行政级别较低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而去追求“大而全”向研究型、学术型大学靠拢,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我国民办应用型高等教育基本都是三本:层次低,且办学经费自筹。这往往导致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不足,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此种状况历经多年积累,形成“马太效应”:学术研究型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资源越来越多,但往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相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三本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教学设备缺乏,教职工待遇一般,师资得不到保障,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拖欠教师工资时有发生。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集中在地方性一般本科(即通常所谓的二本,主要是扩招后由专科、高职升格的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办学层次较低,社会声誉不高,影响力小,得不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有些学生宁可复读,也要上个“211”“985”等学术型、研究型高校,非“某某大学”不上,屡见不鲜。社会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偏见损害了它的声誉,减少了它的生源,影响了它的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导向问题微观层面的成因
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师资缺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一定的科研能力、良好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娴熟的工程操作技术、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而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状况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来源都是“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在教学上基本是“理论到理论”,指导学生实训能力不足,导致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
二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学校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性。由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需要培训和指导,耗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还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生产,一些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的考量,对校企合作漫不经心,不积极不主动,甚至回避、抵触。校企合作往往依靠行政命令、亲戚朋友的人脉关系勉强开展起来。这种不牢靠的合作关系致使学生常常是实习时间短、动手操作少,不能得到真正地锻炼,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四、几点建议
其一,转变思想,合理认识和评价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应用是教育的主流,是光荣的历史使命,绝非低人一等。”[2]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只是高等教育的类型不同,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都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985”“211”高校可以培养出社会的中流砥柱,应用性本科院校同样也可以培养出国家栋梁之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市场进一步细分,应用型本科教育较好地适应了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应加大发展力度。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引导、支持,在资源上也要与学术型、研究型高校一视同仁。
其二,进行创新性教学。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根据企业行业变化调整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发展来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将新的知识、理论、技艺等转化吸收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其次是教育手段的创新,彻底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课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后是教育方式上也要创新,尝试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大力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等等。
其三,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应用性”落实到位。一是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分门别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切实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一般情况下,占总学分的50%以上。二是要对实践教学经费予以保障,确保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按时保质保量购买到位。
其四,师资建设。清华前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的建设与完善同样是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难点,也是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应区别于传统学术型高校,不只盯着高学历、高职称,更要看重实践教学经验,让既符合学校学历、学位要求,又有企业一线丰富工作经历的教师进来;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让学生从这些兼职老师的教学中动态地了解到学到最新的工艺与技术。在教师的培养上,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利用寒暑假时间,把教师送到相关企业去见习或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师的评价考核上,向实践教学能力强、所教学生就业情况好、指导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获奖的倾斜,评审中量化加分,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荣誉、福利待遇等方面取得优势,让他们既获得精神激励,又获得物质上的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其五,学生的培养。把学生的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时不仅有毕业证、学位证,而且还要取得和职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资格证书是四年来的学习成果,也是专业能力的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注释:
(1)数据来源:http://www.eol.cn/中国教育在线。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发[2015]7号。
[1]韦勇.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测算[J].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1-12.
[2]朱高峰.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It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YANG Zhu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Hefei 230002)
The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an to expand their enrollment in 1999. By 2016, there are 7.65 million graduat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long with the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alent demand showed new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grim;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rporate recruitment difficulties, labor shortage exist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is to develop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can effectively matc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ment. Th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is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 try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mployment quantity; employment qualit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27
G648
A
1004-4310(2017)04-0141-05
2017-04-15
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研重点项目“基于供求理论模型的安徽省应用本科教育的投资与就业研究”(SK2015A695)。
杨竹(1970- ),男,安徽省望江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