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留守幼儿成长困境调查分析
2017-08-23姚树颍
姚树颍
皖北地区留守幼儿成长困境调查分析
姚树颍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以皖北地区颍上县部分乡镇的留守幼儿为样本,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准确把握留守幼儿的生存现状,深入分析留守幼儿成长面临的困境及影响因素,提出构建政府、幼儿园、家庭、社区、全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留守幼儿成长支持机制,为留守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留守幼儿;成长关爱机制;构建路径
“留守幼儿”,亦称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六周岁及以下的未进入小学的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客观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该群体数量巨大,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留守儿童达到6 000万以上,留守幼儿约占留守儿童的44.32%,而安徽留守儿童达到443.05万,留守幼儿超过190万[1]。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留守幼儿群体还在继续扩大。同时,从神经科学和脑科学来说,学龄前期教育的关键性和不可逆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如此巨大的留守幼儿群体的成长问题事关未来农村人口素质、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皖北农村留守幼儿生存困境调查分析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个市,国土面积占安徽省近三成、人口占四成多,是农民工的重要输出地,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幼儿问题的一个缩影。
笔者以皖北地区颍上县5个乡镇的留守幼儿为样本,采用类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围绕留守幼儿的监护情况、语言发展、社交礼仪、心理情感、安全卫生等维度设计调研问卷,2017年寒假在新集镇、十八里铺乡、颍河乡、建颍乡、红星镇的幼儿园、村委会、农户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出其中留守幼儿292人。笔者进而对留守幼儿的监护情况进行了梳理,具体见表1:
表1 留守幼儿监护人情况调查统计表
从调查统计看,留守幼儿的监护类型有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其中父方或母方单亲监护占36.64%,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占58.56%,委托其他亲属监护占4.8%。可见,留守幼儿以隔代监护为主,法定监护缺位。
通过对留守幼儿、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等人群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留守幼儿生存现状令人担忧:生活质量不高、监护能力不足、心理问题凸显。留守幼儿的实际监护人要应付种田、家务及照看幼儿的繁重任务,加之多数监护人不懂得科学教育的知识,仅仅满足于让留守幼儿“吃得饱、冻不着”。留守幼儿“心智”成长相对滞后。留守幼儿在成长的关键时段,生活上缺乏父母双亲的照顾和关爱,家庭教育严重欠缺,情感孤独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
另外,笔者对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前学习能力”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前学习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学前教育”所获得的经验及良好行为习惯。笔者以5-6岁幼儿为对象,从语言发展、社交礼仪、心理情感、健康安全、科学艺术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例如“善于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乐于分享和互助合作,是否忧虑、自卑、缺乏安全感,防拐骗和交通安全知识,参加音、体、美等兴趣班,阅读绘本数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测试。本测试不以知识为重点,而是以“准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和能力设定考量的标准,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6岁留守幼儿和城镇在园幼儿测试成绩统计
统计显示,留守幼儿与城市非留守幼儿在前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差距。留守幼儿测试的及格率只有47.5%,而城镇非留守在园幼儿测试的及格率97.5%。幼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幼儿的学前教育呈正相关。可见,亲情缺失及学前教育质量不高已影响到部分留守幼儿的语言、社会、情绪心理的发展状态。
二、农村留守幼儿成长困境的制约因素
基于第一部分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影响留守幼儿成长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幼儿园、社区、政府及社会等方面。
1.家庭因素
留守幼儿父母外出打工,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它亲戚代管,父母照料的缺失导致留守幼儿监护不力。委托监护人年龄较大,平均50岁以上,个别还有70岁的,监护人力不从心。委托监护人大多数是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多数认为孩子的学前教育无所谓,普遍存在重养轻教的现象,他们的教育理念与现实需要相差甚远。同时,法定监护人限于地域空间、时间的制约,90%的留守幼儿父母每年春节才能与孩子见面,平时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的频率也不高。父母角色的缺位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幼儿成长的影响深远。
2.学校因素
由于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政府投入财力不足,导致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欠缺,调查的5个乡镇均没有公立中心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缺乏必要的支持,园舍建设落后,音体美器材和教具缺乏,图书很少,活动场地狭小。同时缺乏科学的监督评估制度,甚至没有被列入地方政府的监管范围。农村幼师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欠佳,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心理咨询教师非常短缺。当前农村幼师学历层次不高。据调研数据统计,86.3%为高中或中专毕业,本科学历仅有10.8%。大部分幼师没有经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培训,不懂儿童心理, 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有明显的“小学化”现象。
3.政府因素
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当前,学前教育尚未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处于真空地带。国家及县政府对农村学前儿童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7%,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安徽省2012年对学前教育的政府财政拨款只有1.2亿,普通高校投入27.4亿,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则投入28亿。”[2]可见,学前教育的投入亟待增加。现行的教育财政支持体制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二元化教育管理体制是造成留守幼儿教育及成长困境的制度因素。
4.经济、社区等因素
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农村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地方财政负担相对较重。公办学校高昂的求学成本,把留守幼儿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农民工的低收入现状使得留守幼儿无力参加美术、音乐、舞蹈、科学等兴趣班学习。
另外,农村社区的服务力量非常薄弱。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农村留守幼儿居住地的村组和邻里。农村社区存在资金短缺、基础设施缺乏、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等问题。社区内的人员主要是“三八”“六一”“九九”(1),人口类型以留守妇女和老人较多,难以发挥社区应有的功能作用。
三、农村留守幼儿成长机制构建路径
农村留守幼儿关爱服务机制的责任主体有:地方政府、学校、家庭、村(社区)、社会。我们认为要充分调动所有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持。
1.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顶层设计功能
要全面贯彻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精神,为农村留守幼儿成长提供法律、政策、教育等方面的支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提出:“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实乡村教师待遇。”[3]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4]
国家首先要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实施工作,填补学前教育法律的空白。实施关爱与服务对象全面覆盖,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统筹管理,落实县、乡镇政府属地责任,确保每个乡镇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同时将民办幼儿园纳入当地政府管理的范围,推进各地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保障农村幼师福利待遇。通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安乡乐业,优化农村幼儿成长的社会化条件,使留守幼儿“守亦乐”;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农民工进城落户提供便利条件,使留守幼儿可以跟随父母“流得动”。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整体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推动城乡协同统一的幼儿教师流动计划,保障农村幼儿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另外,还要借鉴研究国外处境不利儿童服务机制及国内农村留守幼儿关爱服务的成功模式,如美国提前开端计划和平等开端项目、英国幼儿教育券制度、韩国教育券及学费减免等。借鉴国内的先进教育模式,如陕西石泉、晓庄模式等。
2.发挥家庭的堡垒作用,实现亲情监护功能
留守幼儿的父母外出打工一方面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现状,同时也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爱抚育年幼的子女,导致了留守幼儿处于“留守”的困境。社会学家费孝通说:“抚育作用不能由一女或一男单独负担,有了母亲还得有父亲。”[5]就是说父母双方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一方不能替代另一方。留守幼儿的父母要重视年幼子女的教育,关心留守幼儿的生活,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因迫于生计必须外出务工的,最好留父母一方在家照料,不能亲自照料的必须选择有监护能力的监护人。并且父母要与留守幼儿常联系、多见面,给予更多的亲情关爱。
3.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实现智力指导功能
学校要发挥教育机构的专业优势,主动为家庭提供指导。要以幼儿园为单位,实现留守幼儿电子档案全面覆盖,详细记录留守幼儿的监护人、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父母就业状况、监护教育等基本信息。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加强幼儿园的硬件、软件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寄宿制幼儿园,从而为留守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要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国培计划”和乡村教师成长计划,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要配备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师,为留守幼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呵护幼儿心灵健康。积极利用校内资源,如构建代理家长制度,鼓励热心的教师作“爱心妈妈”,实现校内精准帮扶。开设免费亲情电话,促进亲子交流;开设家长学堂强化对留守幼儿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家园共育,提高留守幼儿教育的针对性。
4. 强化社区的基础作用,实现监测服务功能
农村留守幼儿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应倡导社会公平和福利视角的留守幼儿关爱行动,积极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改善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环境。通过引进非政府组织,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如教师、心理咨询师、医生等成立公益组织机构,帮助解决留守幼儿生活、学习、情感心理以及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对留守幼儿进行精准帮扶。通过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家庭教育指导、邻里帮扶机制和留守幼儿生活补贴等措施,为留守幼儿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针对农民工子女没有条件入园的留守幼儿,实施非正规学前教育补偿,如北京师范大学张燕老师创造的“四环游戏小组”活动。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资源手段,利用微信、微博、微课等新媒体,构建以手机等为依托的社区—家庭关爱服务平台,为留守幼儿成长提供便捷服务。
5.营造良好氛围,强化社会的联动作用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实现人文关爱功能。大力弘扬倡导社会公平的理念,营造关爱留守幼儿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引导专家学者加大对农村留守幼儿问题的研究,为留守幼儿成长困境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关爱与服务阵营,多元拓展关爱与服务主体,创设条件为留守幼儿提供多维的关爱服务,如公益组织的“爱心妈妈”帮扶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开展面向留守幼儿的关爱活动,如建立留守幼儿服务中心、乡村少年宫、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同时,要彰显高校的社会责任,加强校地合作,为农村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综上,我们认为,为解决留守幼儿的成长困境,政府要提供政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支持,教育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社区要发挥监管和帮扶的职责,家庭要重视并关爱留守幼儿成长。总之,依托农村现有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6]“五位一体”的留守幼儿成长服务联动机制。
注释:
(1)“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九九”指老人。
[1]段成荣,吕利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
[2]程微微.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成长报告调查—— 以岳西县为例[D].安徽大学,2014.
[3]http://house.china.com.cn/apple/fullview_823253.htm.
[4]http://www.chinadaily.com.cn/edu/2017-02/09/content_28152421_2.htm.
[5]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3.
[6]李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D].湘潭:湘潭大学,2015.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05
G122
A
1004-4310(2017)04-0024-04
2017-03-18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中心2017年度智库项目“安徽留守幼儿教育关爱机制研究——基于皖北地区的调研分析”(17NMGZK005);阜阳师范学院国培计划2016年校本研修课题“国培计划助推下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FYGP1611)。
姚树颍(1981- ),女,安徽颍上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