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试题编制中“认识封闭”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2017-08-23卞书彦
■卞书彦
浅谈试题编制中“认识封闭”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卞书彦
“认识封闭”是数学学习与研究中的常见现象,本文拟通过教材一道错题产生原因的剖析,谈谈题目编制中的“认识封闭”现象及其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1.题目呈现
如图,△ABC的周长为24,面积为48,求它的内切圆的半径。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是:设△ABC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切点分别为D、E、F,连接OD、OE、OF、OA、OB、OC。由题意,得OD⊥AB,OE⊥BC,OF⊥CA,且OD=OE=OF=r。
2.题目证伪
上述解答正确吗?我们知道,周长一定的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不妨将问题特殊化:设AB=BC=CA=8,此时△ABC的面积最大为163〈16×3=48,显然“周长为24,面积为48”的三角形不存在。为进一步探究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现将问题一般化: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面积为S,记(a+b+c)。
二、问题探因
该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理解三角形的周长C、面积S、内切圆半径r的关系,即S=Cr,并知道已知其中两个量,可求第三个量,进而巩固三角形内切圆的相关性质。问题是:题目编写者只注重了三者之间形式化的关系,而忽视了隐含条件,根本原因就是“认识封闭”现象。
“认识封闭”是特有的思维错误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如数学知识结构不完整,数学思维方式与习惯偏差等。在题目编制中的“认识封闭”现象主要原因则是关联思维不够,缺乏高观点下理解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应对策略
应对题目编制中的“认识封闭”现象的策略较多,其中,优化思维方式、高观点解释问题是主要策略。
1.优化思维方式。一是提高关联思维的能力。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编写者,并不缺乏数学知识,之所以出现认识封闭现象,主要还是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整合与有效关联,形成思维定势,没有将题目数据与图形存在的条件整体地、关联地思考。因此,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注意提高自身整体地、关联地思维的能力,尽可能在题目编制中考虑与之相关联的知识、方法,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与解释。二是强化反思思维的意识。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习惯,是思维深刻性与缜密性的具体体现。如果题目编写者对问题稍作反思,比如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就不难发现题目的瑕疵。有时需要对问题条件进行探究,通过限定条件的外延与内含,使问题的结论具有确定性、可靠性。
2.高观点解释问题。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是发展的,一般来说,上位(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下位(初级)的内容是兼容的,用上位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解释下位的数学现象。因此,作为题目编制者,必须有这种意识,就是在编制题目时,用上位的数学知识、方法对题目进行验证,用高观点来看待编制的数学问题,只有居高临下,才能确保问题准确无误。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葛武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