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学优生全面发展
2017-08-22徐爱云
徐爱云
摘要:学优生是优等生中的一类,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文分析小学学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提出解决办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就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 学优生 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15-02
在长期的小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优等生,“学优生”只是优等生中的一类,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还很严重,如果不妥善处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危害。本文分析小学学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提出解决办法,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就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体会。
一、优等生的定义及其分类
习惯上,人们把优等生定义为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比大多数学生表现得优秀的学生。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认为,优等生是指在某一班级群体中或某一区域范围内,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较比其他同学相对优秀的学生。综合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业成绩,优等生可分为“品优生”“学优生”和“品学兼优生”三类。
“品优生”是指在道德品质、生活作风、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诚实守信、举止文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但学业成绩不一定拔尖。
“学优生”是指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科成绩等方面相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智商较高,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道德品质、生活作风、行为习惯等方面不一定表现突出。
“品学兼优生”又叫全优生,兼备了上述两类学生之优点,这类学生在班级群体中为数并不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学优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学优生在智力、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等方面相对比较优秀,通常富有进取精神,学习刻苦、勤奋,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俊遮百丑”,教师和家长经常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长处,而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宽容他们的短足,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其优秀学业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疏导,致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甚至道德偏差。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耳闻目睹一些学优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甚至道德品质败坏,深切感受到对学优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不容忽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如何帮助学优生进行自我完善,使之成为真正的品学兼优生,是摆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学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1.自负
学优生由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是老师青睐和同学羡慕的对象,他们往往表现有自信自强、坚决果断、倔强不服输等性格特点,但也容易走向反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负,形成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在与同学争论时,他们常常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架势,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正确,容不得不同的意见;性格过于偏激,喜欢钻牛角尖,经常在课堂上提一些古怪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洋洋自得,自认为聪明、有个性。这种行为容易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受到集体的反感和排斥,与其他同学形成对抗。
对此,教师必须注意学优生的自负问题,发现苗头要及时纠正,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克服虚荣心。
2. 孤独
有些学优生因为成绩好而孤芳自赏,瞧不起别的同学,主动把自己孤立起来,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意与成绩差的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容易固执己见,听不进教师的忠告和同学的批评,同学们则对他敬而远之,不愿与他交朋友,久而久之,学优生形成冷傲、孤僻的性格,容易脱离集体。
教师对这些学优生应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既要点明他们的问题所在,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还应教育他们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摆正与集体的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增加交流、建立友谊。
3.嫉妒
嫉妒心是指惧怕和仇恨别人比自己强的一种混合心理。学优生在学习上表现突出,得到的表扬和赞誉较多,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体表现为:他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一旦发现别人超过自己,就会产生妒意,不愿意看到别人的进步和成功,希望别人都不如自己;心胸狭窄,一旦受到挫折就迁怒于人,对别人记恨在心,甚至采取散布言论诋毁他人等卑劣的手段;幸灾乐祸,当比自己强的人遭遇不幸或受到伤害时,内心感到无比快乐。这些心理问题不仅损害学优生自己的个人身心健康,也会给别的同学造成心理压力,破坏班集体的气氛。
教师必须对这种现象予以关注,先体谅理解学生,让他的消极情绪得以安全释放,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心理,融洽人际关系。
4.抗挫折能力弱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学优生甚至更为突出。他们长期处在“金字塔”尖上,很少体会到失败的滋味,给自己定的目标和标准也比较高,这就使他们经受挫折的心理相对薄弱,一旦遇到挫折,情绪更容易低落,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挫折面前常感到茫然失措,甚至“万念俱灰”,个别学生会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教师要加强学优生的抗挫折教育,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关心和鼓励,要鼓励他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帮助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四、对学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1)案例一:五年级的小明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知识面较广,在课堂上经常能够回答出别人答不出的问题,老师经常表扬他,同学们也羡慕他。但他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往,尤其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经常自恃自己成绩好而嘲笑成绩差的同学。他心胸狭窄,性格偏激,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拿一张白纸用力撕碎,然后放到嘴里咀嚼、吐掉,有时甚至把头不停地往桌子上磕。
此案例中,学优生小明有自负、孤僻、性格偏激、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心理特点,通过了解,我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家长对小明的期望值过高,给他买了很多课外书,希望他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尤其是奶奶对他的成绩看得很重,整天监督他做作业、画画和课外阅读,严格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不让他跟别的孩子玩,担心别的孩子带坏他。由于小明经常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与他人交往,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一种高傲、自负的心理。如果他的视野开阔,平时与人交往良好,心胸就会变得开阔,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当一个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时,他的心胸就会随之变得狭窄,容易产生敏感、偏激的情绪。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与其家长沟通,要求他们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另一方面,我在班里物色了几个有绘画爱好的同学,让他们一起画画,交流各自画作所表达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然后一起画一画。我还让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拉近距离,成为好朋友,让他在此过程中克服自傲、清高的毛病,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者。同时,我以班里的同学为例,教导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能因为别人成绩差就取笑别人,别人也有自己所没有的优点,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还告诉他,当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毒素,会伤害身体。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小明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变得愿意与人交往,愿意帮助别人,也不会再出现有暴力倾向的行为了。
(2)案例二:四年级的小芳和小丽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两人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两个人经常暗地里较劲,谁也不甘落后。一次期中考试,小丽考了第一名,小芳因考试时肚子不舒服,只考了第三名,成绩公布以后,小丽因为自己超越了小芳而沾沾自喜,说“你是我的手下败将!”。小芳则一边用拳头猛锤自己的肚子,一边说“都怪你!叫你肚子痛!叫你肚子痛!”,并且跑到老师办公室,告发小丽考数学时抄袭了自己的最后一道应用题,经查明,小丽的最后一道应用题因审题不清没有得分,并不与小芳的答案雷同。
此案例中,小芳因自己考试失利而感到痛苦,抗挫折能力差,嫉妒小丽比自己强,并且试图用不正当手段诬陷对方,而小丽则表现出自负的心理特点。
针对这两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我分别对她们进行了教育。对小芳,我首先安慰她,表明老师一直都很看好她,她的成绩一直很稳定,这次考试主要因为身体原因而失利,以后注意身体,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同时告诉她,一次考试失利不算什么,要敢于面对现实,祝福对方,并用正当手段开展公平竞争,不能说没有根据的话诬陷对方。对小丽,我首先祝贺她这次取得好成绩,但同时提醒她这次得第一确实有小芳身体欠佳的原因在,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要继续努力,争取继续保持第一。同时我还希望她们能够成为好朋友,共同努力,互相促进,通过互帮互助、公平竞争來共同进步。经过一个学期,我高兴地发现,她们能够坦然面对成绩,并且真正成了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好朋友。
这些孩子们的改变让我充分感受到,我们教育者必须关心、重视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并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让他们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侠.教师莫忽视对优等生的全面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7-8.
[2]禹良松,沈党生.小学优等生的心理弱点及教育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7):69.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