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审理与反思

2017-08-22蔡瑞博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反思

蔡瑞博

摘 要: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物的丰盛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各种消费符号所充斥。在波德里亚看来,洗衣机不仅是一种使用工具,还是一种含义要素,它可以用任何其他物品来替代,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对于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进行的一番审美主义批判,我们应辩证看待。

关键词: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审美主义批判;反思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43-02

一、对消费社会理论的审理

1.物的虚假繁荣和符号化

波德里亚认为,历史上的两次技术革命不但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更是把人们从最初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由此进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店”里。今天的我们被各种符号所包围着,不论是女士独爱的高档化妆品、名牌包包和服饰,还是男士所钟情的豪车,抑或是人人都向往的大豪宅等,这些无不都是物质符号的堆砌,这些符号营造了物的虚假繁荣景象。

(1)被消费所控制的生活

“杂货店”式的商品组合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活动。容纳各种休闲活动场所的大型商场的出现,如“杂货店”般提供了消费的独唱音乐会。波德里亚指出:“这种‘杂货店没把同类的商品并置在一起,而是采取符号混放,把各种资料都视为全部消费符号的部分领域。[1]”它开启了“一门新的生活艺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囊括了餐馆、咖啡馆、书店、服装店、电影院、超市等消费场所的大型购物中心可以称作是一座消费之城。其演变从单纯的丰盛开始,经过商品连接网到行为与时间的总体影响,一直内切于未来城市的系统气氛网。我们现在的生活被消费所控制着。

(2)物的丰盛与浪费

欲望的无止尽不断带动生产的进步,而生产的发展与物的消耗不成比例就造成物的极大丰盛,即浪费。各种时尚杂志、电视广告,还有类似《小时代》这样的电影,都在极力渲染奢靡的价值观,向大众传递了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观念。大众传媒促成了这种豪华的浪费。商家邀请时尚明星,耗费巨资打造广告,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时间价值去除,在此基础上增加时尚价值,并不断地对其进行加速更新,由此来带动甚至是引领时尚潮流,这一点从时尚界复古风的复兴就可见一斑,潮流往往是人造就的,而不是自然循环的。国民和社会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不断刺激商品生产,以营造出物的极大丰盛的假象,并且制造出國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神话。

2.资本和符号控制下的消费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没有私有财产,也不为物所困,而在如今物质富足的时代,我们所得到满足的东西,以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获得的其他东西,究根结底是生产范畴的需求,而不是人自身的需求。

(1)消费社会的逻辑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民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而在今天这个物的丰盛时代里,对于民主的诉求能够得到满足吗?显然,波德里亚已经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他认为,“物质丰盛的社会”和“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上[1]。有史以来,社会财富总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等级或阶级特权的产生。因此,物的极大丰盛维护的是传统的社会秩序,服从的是自身的生产规律。

(2)颠倒的秩序

在一般的消费理论中,我们往往认为消费者掌握了主动权,消费者的需求与喜好通过市场的反应传递到生产者手中,生产者再根据掌握的数据调整市场战略。然而在消费社会,市场行为往往是被生产企业所控制的,大型生产企业的任何经营战略都在引导并培育着社会态度和需求。这样一种现象被加尔布雷斯称为“颠倒了的秩序”。现代人的需求和消费在波德里亚看来,是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在需求和满足的层面上,传统的消费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波德里亚指出:“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领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内涵领域里,它便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的了。[1]”也就是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物品,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后的意义符号,而并不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在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就是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生产力的大幅进步,人们花钱进行消费就不仅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了,而是追求一种与众不同,便于旁人区别开来,以凸显自己的特别之处。

3.异化的消费理念

波德里亚认为“当文化朝着另一种论述滑去的时候,当它变得与其他物品同质并可相互替代时,它就变成了消费物品”。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把日常用品、机器等摆上了货架,也让大众文化走下了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与此同时,它还制造了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对于身体(通常指女性)的消费。

(1)流水线上的文化与艺术

文学界的文学奖颁奖制度和艺术界的艺术品展览,这些恰好迎合了当代文学艺术的功用性循环,使得文化艺术实现了自身的再循环。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作品都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而工业化的发展就打破了艺术品的特权处境。大师级的作品走下了高高在上的殿堂,成为了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普通人也能够承受其价格把那些作品(复制品)买回家作为装饰。建立在产品稀缺基础上的艺术品投机宣告终结。媚俗和流行的出现可以说是工业化的附生物。波德里亚认为是工业化造成了媚俗的激增,这种媚俗现象便构成了大众文化。

(2)被解放了的身体

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在当今的时尚、广告和大众文化中,身体变成了商家的宣传噱头。女性频繁地出入美容院,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投资,在这里,身体成为了一种遗产,一种象征着社会地位的能指符号,成为了人们心理上所拥有的、操纵着并消费着的物品,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恋式的投入”。与此同时被解放的还有与身体紧密相关的性,广告商巧妙地游走在道德与色情的边缘地带,用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象征画面吸引眼球,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

二、对消费社会理论的反思

在消费社会里,商品的逻辑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普及,它营造了物品丰盛的假象,使得生产的秩序被颠倒,引导了大众消费需求和社會劳动进程,而且还支配着文化、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幻象。消费被归属于享乐派的行为特征,是一种被符号所支配的行为,即一个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消费者从未面对过自身的真实需求,而是被各种各样的外在符号所左右,符号的秩序成为了消费的主体。我们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消费的神话。波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时代成为了继文艺复兴、改良、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之后最近一次西方人文革命的“富庶革命”、“福利之历史革命”。

波德里亚的以上种种论述均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人的异化、社会不公、资本和符号操纵。在符号学的视阈和逻辑里,整个社会被划归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物,忽略和限定了社会的感性现实。纯粹以物的符号特征对其进行编码,显然是有违现实生活的。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物质现实都是以其物质存在的现实形态来编码的,财富的划分绝不是纯粹符号层面之意义指涉的区分,而是通过符号对整个现实世界之分割、占有和禁绝区分[2]。

以纯粹符号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物质社会抽象成一个符号帝国,难免会走上形而上的极端,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审美主义批判的文化氛围。对于消费社会的问题,应从法理性的逻辑出发进行诊断和探究,这还需要学者们去进行有益探索。

三、我国倡导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选择,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文化发展生命力都持有坚定的信心与信念。中国有着五千年之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农耕文明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所传承的儒释道思想如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些先人的思想凝萃是我们的文化底气,也是如今倡导文化自信的根本。

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后,当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始,再次打开国门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时,对自身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从而以西方现代性标准衡量中西文化,对于西方文化进行不加辨别的推崇。尤其是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理论都是借鉴于西方学者的早前研究经验。但是中西方的国情差异,仅以一家之言是难以综合分析把握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但在文化发展上还需要更加努力,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加把劲,筑牢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根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基础。我们如今重塑文化自信,不是为了进行固步自封的文化复古,而是从根本上增强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下,我们应固守中华文化之根本,根据我国实际,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波德里亚的思想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性,但囿于他思想的非理性与片面性,加之中西方国情的差异,我们还是应该谨慎看待。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当代价值,今天的学者们更应该站在中国立场上,做出基于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坚持并始终倡导文化自信,提高我们的理论解释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让更多世人和海外学者认同中国文化与中国价值。

参考文献:

[1]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吴兴明.反思波德里亚——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法)贝拉·迪克斯著.冯悦译.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林默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

[5] 李娟.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媒介批判理论的反思[J].江淮论坛,2013(2).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反思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